3.2《遙感技術及其應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教學目的:1.了解遙感原理。 2.了解遙感在各個部門中的應用。 重點與難點:遙感應用 教學過程:導入:探索活動: 獲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動用大量人力與物力,經十年才作出一幅圖。但現在利用遙感花得少的時間與金錢卻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眼的波段太窄、許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雙腳又由于許多因素限制,許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遙感突破了這些限制,它真正成為了人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一、遙感: 1、概念: 遙感:遠離目標,通過非直接接觸而判定和測量物體的技術。 怎樣感知?測量電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與吸收電磁波存在巨大差異。(圖:《遙感概論》p22與23兩幅圖) 遙感不僅可以通過可見光進行感知,同時也可以通過紅外線、微波、等,例如:法國的spot5衛星可以從七個波段獲取信息。 為什么要分波段呢?因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與吸收率等有很大差異。 2、分類:按遙感平臺高度(運載工具)分:地面遙感、航空遙感、航天遙感 按:電磁波段分:可見光遙感、紅處線遙感、微波遙感 按:傳感器的工作形式:被動式(接收來自地物的電磁波)、主動式(發射訊號,接收目標物反射這種輻射波的強度,如側視雷達) 3、工作流程:(選修七p24圖)注意:從傳感器接收信息到遙感信息應用的全過程,稱為遙感技術。 4、遙感影像:基本特征: (1)像元:遙感影像上能詳線區分的最小單元 (2)分辨率:一個像元所代表的實際尺寸。例:spot 5衛星的分辨率達全彩色波段可達2.5米,其它波段為5米。中巴資源衛星二號分辨率為20米。美國快鳥衛星為1米。 (3)光譜特征(判讀): 黑白:建筑物為灰白色,草地和林地顏色較深 彩色: 真彩色:真實反映實際地物的顏色特片 假彩色:草、樹和莊稼通常為灰色,水是灰色或藍色,城市是藍灰色 二、應用: 1.探測范圍大:我國只要600多張左右的陸地衛星圖像就可以全部覆蓋。2.獲取資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實地測繪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重復一次。航空攝影測量數年才能重復測量一次。陸地衛星每16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 3.受地面條件限制少:對于自然條件惡劣、地面工作難以開展的地區,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澤等,或因國界限制不易到達的地區,用遙感,特別是航天遙感方法,則比較容易獲取資料。 4.手段多,獲取的信息量大:選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遙感儀器,取得所需的信息。 用途廣: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地質、地理、海洋、水文、氣象、測繪、環境保護和軍事偵察等許多領域,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1、資源普查: 2、環境和災害監測 水污染:被污染水體具有區別于清潔水體的光譜特征 沙塵暴監測: 板書設計: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