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復習
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一、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1.世界政治地圖 概念——表現全球政治區域劃分和國際政治關系的地圖,它著重表示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管轄范圍、國界和領土輪廓。 演變的主要原因——國際間的政治和經濟沖突以及國際競爭。 2.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交戰方同盟國:德、奧、意(大戰中意脫離同盟)協約國:英、法、俄(俄退出,美、日、中宣戰)軸心國:德、日、意反法西斯同盟:蘇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交戰原因帝國主義爭奪歐洲乃至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交戰結果協約國勝反法西斯同盟勝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響德領土縮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崩潰,出現了匈牙利、波蘭等國(教材86頁圖5.1)沙俄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英法大傷,美日興起。德一分為二,日成為美國的附庸。歐洲東部依附蘇聯,中西部依附美國(教材87頁圖5.2)。美蘇由合作走向對抗,兩極格局形成。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體系瓦解,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一支新興力量。二、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一)兩極格局的分解 1.社會主義陣營解體——50年代末出現分裂,到60年代末解體。 2.西方陣營出現分化——西歐和日本重新崛起、獨立自主的傾向增長,美國控制能力有所 減弱。(二)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歐洲政治地圖劇變: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國統一、南斯拉夫一分為五、蘇聯解體成15個國家 美國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上還形成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政治力量中心。三、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和沖突 二戰后世界總體的局勢:維持著和平的局面,但是這種和平的局面是不穩定的,威脅世界安全和穩定的隱患依然存在。(一)區域性國際(政治)組織 —— 例如:阿拉伯國家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統一組織等 作用:維護區域安全、加強各國間的團結和合作、反對外來勢力干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地區性沖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發局部戰爭—— 例如:阿以沖突、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克什米爾爭端等(三)阿以沖突 原因 內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領土和資源糾紛等 外部:帝國主義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插手中東事務 進入90年代,阿以沖突各方面由對抗走向對話,而以色列強硬派(沙龍政府)執政以來,對抗程度又加劇。 影響阿以和平進程的因素主要有: ①巴勒斯坦問題。 巴勒斯坦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通要道,是聯結東西部阿拉伯國家的紐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②耶路撒冷問題。 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舊城面積不到1平方千米,有5000多年的歷史,凝聚著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數千年來產生、發展和紛爭的歷史。三大宗教都將耶路撒冷舊城尊為圣城。 ③被占領土問題。 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 埃及——西奈半島 敘利亞——戈蘭高地 ④水源問題。 以色列境內無大河,北部雨量較多,南部為大片沙漠。為解決水荒,以色列通過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攔截約旦河及其支流河水,還在被占領土上抽取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