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教案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
教材內容剖析
教材圍繞人地關系對人口問題深化闡釋。人口問題是全球的第一號問題,全球諸多問題都和人口問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和人口數量、人口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與糧食、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所引發的。
本單元是高中地理選修課第一冊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圍繞著“人口與環境”這一主題,安排了六節教學內容,第一節到第三節講述的是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第四節探討的是人口遷移的歷史和現狀。因此,前三節內容聯系十分緊密,其中第一節是學習第二節和第三節的基礎。
人口再生產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屬于人口學的知識,講述了人口再生產的概念,不同歷史階段出現的四種人口再生產類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這一客觀規律。第二框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屬于人口地理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比較,總體上描述了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布情況。
重點難點透視
1.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應著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類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在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1)發達國家已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即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處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
(2)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總體上處于“過渡型”。目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經降至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處于下降過程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
3.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簡單地可看成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由于對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課本給出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確定性,要隨時間而變;
(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
關于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
(3)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制度,對環境人口容量也有影響。
4.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增長無疑對環境惡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討論。事實上,與人口增長過程相聯系的,還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過程,這些過程也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很難說環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長造成的,也沒有直接的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說明人口增長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