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環境:城里好?鄉下好?
這次清明節帶回公婆家,是數次回爺爺奶奶家以來,玩得最開心的一次。見他玩得這么開心,奶奶又對我提出要求:把放在鄉下,她來帶一陣。我沒有直接拒絕,但老實說,我是不能同意的。孩子放在哪里帶?首先,父母在哪里,孩子就在哪里。我覺得這是首要的。相比環境來說,我更看重父母本身在教養中起的作用。當然,父母要有基本的責任心。
自從有孩子后,回去鄉下,越發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在鄉下,有哪些好和不好?
可能我說的壞處要比好處多。但我本身沒有攻擊鄉下的意思。我自己就是地道的鄉下人,我出身成長的地方是典型的山野。
我要說的是:孩子隨爺爺奶奶在鄉下帶,好,還是不好?有好處。但壞處更多。
一、孩子的活動空間很大很自由。
這一次回爺爺奶奶家,玩得連午睡都放棄了,爬到拖拉機上,騎在他哥哥的自行車上,沖到伯母家玩堂姐的電子琴,又坐在椅子上“畫畫”,當然還要去看摩托車,聽鞭炮響(清明節很多人放鞭炮),還要看他奶奶燒火,看母雞下蛋……因為活動足夠,他的胃口也要好一些,而且也不粘媽 媽,看到媽 媽,會“打個招呼”,叫“媽 媽”,撲過來要我抱,抱了一會就又被新東西給誘惑著跑走了。而在我們自以為潔凈整齊的家里,整箱整箱的玩具,常常被孩子棄之一旁,孩子卻又老是因為無聊而哭哭唧唧。看來,要想輕松和自由,就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才行。但是,上哪找農村那樣的空間和自由給孩子?為了這空間和自由,將孩子放在鄉下養著?反正我權衡了半天,不能說服自己。
二、孩子很容易被寵壞。
要么就寵成自以為是不可一世霸道至極毫無教養型的;要么就是唯唯喏喏循規蹈矩型的。反正不會有多少責任心。舉個例子:去看母雞下蛋,結果走得太近惹急了母雞,這雞“咯咯噠”一聲叫喊就騰空而起,一只腳爪子擊在右額上,把這好奇心重的小家伙給嚇得哭了半天。留下好粗重的三條爪痕。見此情景,爺爺、奶奶、大姑、小姑,反應完全相同:“死母雞,殺了它!明天就殺了它!”末了還將我和小姑子都責怪一番:“好好的,看什么母雞下蛋!”
我連忙摟著說:“這只雞媽 媽要保護她的寶貝,所以就不讓你靠近她,是你走得太近了,把雞媽 媽嚇到啦!”可能這個道理孩子還聽不懂,但是責任由誰來負卻是要分清。
三、養不成好習慣。
公婆那個家族里,正好孩子多。大多數是兩周歲到三周歲之間的。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打工在外,教養孩子的責任幾乎是爺爺奶奶來承擔。我沒看到一個人有給孩子飯前洗手。禮貌和分享的習慣更沒有養成。哭鬧是每個孩子的法寶,教養確實很被重視,但是孩子們聽到的話經常是:“你再這樣,奶奶就叫乞丐來把你捉走!”看著孩子在玩不能玩的東西,阻止是在阻止的:“別玩那個!”但人卻不肯向孩子走過去。孩子們說的話全是“鄉音”。腔調也總是接近爺爺奶奶。更讓我覺得很郁悶的是,大人們毫不介意:“小的時候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了就懂了,大了再教育來得及。”
四、安全隱患多
孩子的活動空間很大很自由,孩子們很快樂。但常常樂極生悲。鞋子被溪流沖走了、人栽到水坑里去了等等。在奶奶家,按理說照看的人很不少,但我實在無法安心躲在樓上看小說。因為好多次我問在哪?奶奶說:“咦,剛才在這的!”還強調:“剛才在這玩得很開心的!”然后就忙她的事去了。我又繼續去別處找,看到小姑,小姑說:“啊?不是在老媽那里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