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精選10篇)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1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和聽覺形成的過程;說出近視的成因以及預防方法;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以及預防的措施! 2.嘗試觀察瞳孔的大小變化情況,并做出解釋;練習觀察和測量的技巧! 3.培養視覺和聽覺的衛生習慣,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和聽覺形成的過程。 2.難點: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第一課時人體感知外界環境的主要感官根據問題討論,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環境的情況。精心編排問題,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敘述出人體感知外界環境變化的主要器官。眼球的結構觀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環境中的變化,對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鏡聚光情況的區別,探究凸透鏡成清晰圖像的條件,對比總結眼球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介紹眼球的各個結構,幫助學生對比總結。第二課時近視的成因和矯正更換不同曲度的凸透鏡,探究成像位置的改變,對比總結近視的成因。嘗試尋找矯正的辦法?偨Y同學發言,引導同學思考,調動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認識。用眼衛生調查學校里的近視情況,討論什么是衛生的用眼習慣第三課時耳的結構和功能和聽覺的形成感受振動產生聲音,鼓膜的振動,觀察聽小骨的模型,描述聲音在耳中的傳遞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總結。用耳衛生討論引起耳聾的原因,以及保護聽覺的措施總結同學發言,引導同學思考調動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認識! 〗虒W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師展示一個用的布遮蓋的塑料箱,里面放著一個蘋果形狀的廚房用計時器! 〗處煟合旅嫖覀冄埲煌瑢W來檢驗一下箱子里是什么東西?——請第一位同學用手伸進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學用耳朵湊近聽一聽,第三位同學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將你們的判斷寫在紙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動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換成一朵花,要求同學聞一聞……) 用手摸的同學:是一個假的蘋果; 用耳聽的同學:是一個鬧鐘(是一塊表); 用眼看的同學:是一個蘋果形狀的計時器。 教師:這些同學分別通過那種感覺認識這個物體? 學生:觸覺、聽覺、視覺。 教師:也許在認識這個物體中我們沒有用到,但當我們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時候,我們還會用到哪些感覺? 學生:嗅覺、味覺、溫度感覺(可能需要老師舉例提示) 教師:同學們也看到了,剛才辨別計時器時,最快和最正確的同學應用了自己的視覺。視覺是我們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對我們來說就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眼睛的結構和功能。 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眼睛的窗戶在哪里呢?(出示貓的瞳孔變化圖)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圖畫的區別,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學生:中午光照強,貓的瞳孔就瞇成一條線;晚上光照弱,貓的瞳孔就變成圓的了! 〗處煟何覀兊难劬τ袥]有類似的變化?讓我們先拉上窗簾,對著鏡子觀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開窗簾和燈,再次觀察一下! W生:我們的瞳孔也在光線暗的時候變大,光線亮的時候變小! 〗處煟和资茄劬Φ拇皯簦ㄟ^調節改變自己的大小,調節進入眼球的光線的強度。光線進入眼睛后,又怎樣形成了視覺呢?(出示眼的結構示意圖)這里有一個凸出的結構,哪位同學認識它的名字? 學生:晶狀體 教師:這是晶狀體的側面圖,它的形狀和我們熟悉的放大鏡很相象。(示放大鏡)我們都玩過用放大鏡匯聚光線的游戲,現在我們請一個同學用物理學的實驗儀器再重復一下這個現象! W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安裝并調整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儀器! 〗處煟何覀兛吹剑合灎T的光線通過凸透鏡的折射,匯聚到屏幕上呈現了清晰的影像。在我們的眼球里,也發生著同樣的現象——物體反射出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結構的折射,在視網膜上呈現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們的眼球中,在光線到達視網膜之前,不僅經過了晶狀體。請同學們觀察課本89頁的圖,尋找出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經過的結構,再想一想,其他結構有形成視覺中有什么作用? 學生:在教師幫助下總結: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虹膜保證了光線只能從瞳孔進入眼球;鞏膜保護了眼球;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處煟何覀冊陔娨暽嫌袝r會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兩個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其中一個人摔倒,撞傷了后腦勺,結果就失明了。這個人的眼球一點都沒有受傷,為什么喪失了視覺呢? 學生:大腦受傷了,壓迫神經了…… 教師:由此可見,僅僅在視網膜上呈現了清晰的圖像還不夠,還必須將圖像的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遞給大腦的一定區域,才能形成視覺! 〉诙n時: 教師:通過提問復習視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在視覺的形成過程中,折射光線能力最大的是哪個結構? 學生:晶狀體! 〗處煟何覀兌贾,晶狀體的形狀和放大鏡是一樣的,現在有兩個放大鏡,同學們檢查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一個厚,一個薄 教師:那么,我們實驗一下哪一個放大鏡能更快地將光線匯聚起來? 學生:(實驗)厚的折光能力強! 〗處煟鹤屛覀冊賹嶒炓幌拢煤穹糯箸R匯聚什么距離的光線成像最清晰,是遠距離的?還是近距離的? 學生:(安裝并調整凸透鏡成像裝置,將蠟燭從遠處移到近處)近距離的成像更清晰! 〗處煟含F在換成薄的放大鏡實驗一下 學生:用薄放大鏡的時候,遠距離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師:我們的晶狀體能靈敏地自動調節厚薄。當我們看近處的物體的時候(比如看書的時候)我們的晶狀體就自動調節到比較凸起的樣子。(用成像裝置演示,將蠟燭移近,并換用厚凸透鏡)但如果晶狀體調節的負擔過重,不能恢復原狀,我們看遠處物體的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演示:將蠟燭移動到遠端)。這就是同學們中間很常見的一種眼的折光異,F象! W生:近視眼。 教師:這種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后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演示:將屏幕向后移動)這時無論你怎么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對于近視我們有什么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處煟捍魇裁礃拥难坨R呢?哪位同學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處煟哼@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仔細觀察課本上“近視眼的補救措施示意圖”解釋凹透鏡為什么能夠矯正近視眼? 學生:凹透鏡先使光線散開一些,再經過晶狀體的匯聚,正好落在視網膜上! 〗處煟航曆郛斎粫o我們帶來不便,哪位同學愿意和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處煟貉郾=〔倏梢园茨ρ劬χ車难ㄎ,幫助放松晶狀體。你會做眼保健操嗎?讓我們從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角度,再來學習一遍眼保健操吧。 學生:嘗試尋找正確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處煟簞偛磐瑢W們訴說了近視眼為他們帶來的不便,可是如果我們徹底喪失了視覺,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展示一本精美的畫冊)現在我要請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將把這本精美的畫冊放在我們班里一個同學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語言引導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時間才能拿到這本畫冊?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處煟赫堉驹刚咧v述自己的感受,請其他同學描述自己的感受! 〗處煟喝绻粋人雙目失明,他不僅不能欣賞這些美麗的圖畫,生活中也面臨很多困難。你在生活里遇見過盲人嗎?討論我們能為盲人做些什么?小組繪制一份宣傳《角膜捐獻》的宣傳海報作為愛心作業! 〉谌n時: 讓志愿者用手勢和動作傳遞紙條上的信息,讓同學們猜測! 〗處煟罕緛硪痪湓捑涂梢哉f明的事情,卻花費了大家這么多精力?梢,聽覺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們怎么聽見聲音的?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聲音是怎么產生的。(打開錄音機,要求一位同學將手放在音箱表面) 學生:當錄音機播放聲音時,音箱振動。聲音越大,振動越厲害! 〗處煟何覀冊賮碚駝右幌乱舨。 學生: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用手終止音叉的振動,聲音消失! 〗處煟嚎梢,聲音來自振動。可以產生振動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們的聲帶。聲帶的振動可以振動空氣。我們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W生:將手放在口腔前,發出聲音,感受空氣的振動! 〗處煟赫故径哪P停埻瑢W們觀察,什么結構將空氣的振動傳遞到耳的深處? 學生:鼓膜 教師:空氣能振動鼓膜嗎?讓我們做個實驗:用手指將一頁書展開,向繃緊的書頁吹氣 學生:手指感受到紙張的振動,聽到低沉的聲音! 〗處煟何覀兊墓哪け燃垙埍〉枚啵簿o得多?諝庵形⑿〉恼駝泳湍苁构哪ふ駝。鼓膜里面還有什么結構? 學生:有聽小骨! 〗處煟河^察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示意圖,描述聽小骨和鼓膜、耳蝸的關系。想象一下當鼓膜振動的時候聽小骨和耳蝸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聽小骨前面緊緊連接鼓膜,后面連接耳蝸。鼓膜振動時,聽小骨和耳蝸也會振動! 〗處煟郝暡ǖ恼駝咏浌哪ねㄟ^聽小骨傳遞到耳蝸,耳蝸里有對聲音敏感的聽覺細胞,和視覺細胞一樣,這些細胞受到振動后可以把聲音的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遞給大腦,最后在大腦的一定區域形成聽覺。想一想,耳的那些結構受到損傷可能引發耳聾?又有哪些行為會導致這些損傷?我們如何避免這些損傷呢?請按小組輪流回答,看哪個小組想得最全面! W生:閱讀課本94頁,回答。 教學反思 《--必須圍繞學生的經驗來設計和組織》 什么是學習?怎樣才能學會?這是作為教師必須思索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不是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調動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主動解釋信息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夠自主地科學地解釋信息,就是說這個知識學生學會了! 》此甲约旱慕虒W時,我經常會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同樣的內容,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就聽得懂;有的老師講,學生就學不會?”這當然是這些老師--有問題。那么,什么是成功的--呢?我認為,--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必須圍繞學生的經驗來設計和組織。 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以經驗為橋梁的。即使是再難的知識,只要能夠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起點,立足于學生當前的生活環境,循循善誘,學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反之,脫離自然,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即使你表演得天花亂墜,也不可能指望學生會明白! ≡谡n程中,我也有很多遺憾的感覺:一是為學生提供的動手機會和自由探究的機會太少了。因為課時的限制,遠視、散光、白內障等學生關注的熱點沒有帶領大家討論。如果能夠讓有這些知識的同學談論一下,可以起到豐富學生經驗,將課堂知識和生活環境結合起來的作用。二是在--中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情境還很值得推敲。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成分調動學生興趣、和學生生活環境結合不緊密的現象! ≡谡n程中有一個細節是我堅持多年的:根據中醫理論,帶領學生重新學習和認識眼保健操。學生在小學學習的眼保健操,由于年齡和能力的限制,很多人按摩的穴位根本不對,起不到效果,也就喪失了堅持認真做眼保健操的興趣。無論從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發,還是從弘揚中華醫學、培養愛國情感出發,帶領學生重新學習和認識眼保健操是很必要的。這當然要老師首先自學中醫理論才能指導學生。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2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趙敏慧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眼和視覺,本節課是學習了有關人體的營養、消化、體內物質的運輸和廢物的排出等知識之后,向同學介紹的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中眼與視覺的知識,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既是知識的介紹,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注意用眼衛生,關愛盲人的情感。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能力目標: (1)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的情況并做出解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生。(2)有自覺關愛盲人的意識,懂得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3.教學重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教學難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二、學情分析學生對“眼睛與視覺”這部分內容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不僅對結構與功能感興趣,更對與眼睛有關的疾病感興趣,尤其是與他們密切相關的“近視”,想要清楚地了解為什么。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頭腦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啟發性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認識,不斷地培養能力。 三、教學流程[課前準備] 學生:白紙、水彩筆、課本。 教師:cai課件、白紙、眼球模型! 教學中的各項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并及時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策略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思路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認真觀看漫畫和解說,受語言的感染,產生學習的欲望。1.ppt出示“真情告白”,吐露一位近視眼學生的苦惱與困惑。用生活中的事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情感,進入新課學習。1.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本節課一開始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生物學科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
自主學習
理清脈絡
2.學生閱讀教材,小組合作,按要求完成學生學習提綱上的有關問題。 3.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歸納書上知識點,提出小組內提出的疑問,其余組進行補充。4.學生對照學習提綱上的問題,認真觀看flash動畫,了解基本知識。2.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提綱[看一看][填一填] [做一做][議一議]巡視、指導,參與討論,點撥引導。3.組織小組交流與評價,學生有困難的題目及時解答。
4.ppt出示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有關問題。2.全班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培養合作精神,符合新課程的新理念。3.遵循“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能夠獨立發現的,盡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的原則進行指導。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重視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4.通過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情景模擬
學以致用5.通過觀看flash動畫,了解近視的有關知識。6.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全班交流,得出結論,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學生思考后回答:光線到達視網膜的通路上的結構,如: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等出問題,視網膜出問題,視神經出問題,或視覺中樞出問題。總結:只要是與視覺形成有關的結構出問題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見。 6.全班進行表達與交流,并做好組內評價工作。
5.近視眼的探究及其預防
ppt出示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近視的有關知識。
6.ppt出示“曾經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失明了。有一天,他問他的媽媽太陽是什么樣的。媽媽說,太陽有一個金色的圓盤,圓盤外是紅色的火焰。男孩問道:紅色是什么樣的呢?媽媽無語凝噎。是啊,紅色是什么樣的呢?不親眼所見,靠別人的描述能清楚知道嗎?”
6.組織交流與評價對學生得出的結論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表現予以鼓勵。
5. 通過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6.通過身邊的事例,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體現“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并從情感上進行教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共鳴。6.通過恰當的評價,培養學生善于聆聽他人的意見并給予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拓展延伸
關注社會
7.可以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 8.以小組為單位,課后進行調查,各組明確任務,講究合作,追求實效,寫好調查報告。7.出示cai課件,布置開放性作業:請圍繞第十屆全國“愛眼日” (6月6日)的主題 “預防近視,珍愛光明”,設計一份倡議書或宣傳標語或會徽等,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幫助大家樹立良好的用眼習慣,要求主題突出,形式不限,可以課后完成。8.布置調查任務,加以指導,提出要求,鞏固并延伸本節內容。7.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體驗關愛生命的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情感。8.讓學生帶著熱情,帶著思考走出教室,加深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樹立學生的健康意識。三、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眼和視覺 眼球壁 1.眼球的結構
內容物
2.視覺的形成
3.近視及其預防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學習提綱[自主學習、理清脈絡]——我的眼睛可神奇啦!要求:學生自學教材p88~92,小組合作完成以下題目。比一比,哪一小組表現最出色![看一看]:閱讀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同桌相互觀察,了解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完成<觀察與思考>討論題。[填一填]
眼球壁1.眼球的結構
內容物 2.視覺的形成:(圖解形式表示)[做一做]請探究人的瞳孔大小的改變。[議一議]
提出的價值的問題有:1. 2. 3.[情景模擬、學以致用]——我的眼睛生病了!曾經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失明了。有一天,他問他的媽媽太陽是什么樣的。媽媽說,太陽有一個金色的圓盤,圓盤外是紅色的火焰。男孩問道:紅色是什么樣的呢?媽媽無語凝噎。是啊,紅色是什么樣的呢?不親眼所見,靠別人的描述能清楚知道嗎?請問這個小男孩可能是因為哪些原因才這樣的?[拓展延伸、關注社會]——我的眼睛要愛護。1.設計活動:請圍繞第十屆全國“愛眼日” (6月6日)的主題 “預防近視,珍愛光明”,聯系實際,設計一份倡議書或宣傳標語或會徽等,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幫助大家樹立良好的用眼習慣,要求主題突出,形式不限,可以課后完成。2.愛心行動: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對于我們這些能用眼睛去感知世界的人來說,盲人的世界是無法想象的。請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走訪社區中的盲人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困難,盡自己所能關心和幫助他們。班 級 小組成員 課堂評價 (1)同學說的非常好,我們來休息一下,我們來聽一個故事,請同學們坐好了認真聽。
大家好,我是一只可憐的啄木鳥。從前我和你們一樣,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讀書,寫字不注意姿勢,有時躺著看書,有時走路看書,寫字的時候身子會趴在桌子上,時間一長,就成了近視眼,整天戴著眼鏡,真不方便。別的啄木鳥能自由飛翔,天天能捉害蟲吃,可是我一飛眼鏡就要掉,根本捉不到蟲子,一出汗,熱氣就沾在鏡片上,什么都看不見,天天餓肚皮,我真后悔呀!小朋友們,你們想和我交朋友嗎?
(2)同學們想和啄木鳥交朋友嗎?他眼睛近視了,你愿意來幫幫他嗎?告訴他一些保護眼睛的方法吧。 (扮演啄木鳥,說謝謝,我一定會照做的)
總結:只要是與視覺形成有關的結構出問題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見。 2.近視眼的探究及近視的預防①(出示統計表)看,這是我們初一(4)班近視率的統計表?戳艘院,大家有什么感想?(學生抒發感想。)人數所占比例近視人數(5.0以下視力)3066.77%眼鏡300度以上的人數511.11%眼鏡達700度的人數24.44%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3
這節課是新學期第一節課,作為一個新的嘗試,首先在教學思路上,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手段必將走進課堂,如何利用它達到課改的目標,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我想探討的問題。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通過課件來學習部分教學內容確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興趣、注意力的集中、合作精神方面,包括探究的深度,都有良好的反映。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但是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制作的內容要讓學生容易理解,要生動形象。同時要能夠解決教學問題,還要易于操作,否則制作的東西就沒有價值。制作比較實用且效果較好的課件需要的周期較長,因此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本課就是比較適合的一種,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從時間的分配上來看,采取這樣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時間的利用更加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隨時通過網絡來解決遇到的困難,解決其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學生有了成就感,就更加喜歡學習生物學了,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協助者這一新的角色就建立起來了,這是符合課改要求的。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如果完全展開,可以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會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可能,調整一下“觀察思考”的內容,或重新設計一番,使之更實用,是我們今后應探討的問題,另外,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需進一步訓練、提高。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4
教學目標
、俑攀鋈梭w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的過程;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原因及預防措施。
、谡J同視覺衛生和聽覺衛生;關愛和幫助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的人群。
③嘗試利用互聯網絡獲取信息,學習知識;認同互聯網絡也是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倭私馊说难矍、耳的基本結構。
、诹私庖曈X和聽覺的形成。
、哿私饨暤某梢蚣邦A防。
教學難點
開發適合的教學軟件(傳統的教學資源,如眼球和耳的模型,數量有限,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動手操作,對重點問題的解決不理想,必須有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軟件)。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關于眼和視覺、耳和聽覺的教學軟件(軟件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安排學生人手一機,條件較差的地區可安排電腦和教具模型配合使用)。搜集整理有關眼和視覺、耳和聽覺的網絡資料。
學生:預習教材,了解教材大致的知識結構;搜集與本節課有關的圖文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引言
資料分析
照相機和人眼結構對比
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軟件提供的學習任務,同時思考在這個小游戲中,他們主要利用了哪一種器官來收集信息,從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利用教學軟件提供的動畫,思考教材提供的三個討論問題,然后進行小范圍的討論,將問題的答案公布出來,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并說出下一步將要學習的內容。
通過剛剛結束的世界杯賽,引導學生思考人對外界環境復雜信息的感知過程,然后利用教學軟件提供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自然地導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
指導學生操作電腦,使用教學軟件,學習資料分析的方法。提示學生要從軟件的演示過程中,分析出討論題的答案。
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新內容學習。
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在教學軟件的使用中,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學習眼球的結構,同時對照教材對各部分的說明,結合軟件的演示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并記錄下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學生之間交流各自未能解決的問題,并且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
對照教材和教學軟件來理解、記憶教師的講解,將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后自行尋找答案。
指導學生操作計算機,利用軟件來學習,提示學生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注意軟件對各部分功能的提示和說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互解決問題,教師負責調控課堂的秩序和控制時間,并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簡要的講解。
視覺的形成過程
操作教學軟件,觀看軟件提供的動畫演示,參考教材提供的文字說明,同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小范圍討論之后,回答教師的問題。
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問題:失明有多少種可能的原因?提示學生在觀看視覺的形成動畫演示時要尋找答案。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簡要小結,引出情感話題:“假如我是一個盲人,我會怎樣生活?”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鼓勵學生說出他們將在生活中如何幫助盲人等殘疾人。
瞳孔的作用和變化過程 觀察教材提供的貓眼睛瞳孔變化的圖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白天進出黑暗的場所時的感覺),說出瞳孔的功能。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提示學生回憶自己在進出黑暗場所的感受,說出瞳孔的功能。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
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指出本節課未解決的問題。
查閱自己準備的資料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上網查詢,通過互相交流,解決課堂遺留下的問題,并且將查找結果記錄在筆記本上。
總結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同學生的記錄進行對比。指導學生利用手邊的資料和網上的信息解決其他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已有一定的互聯網知識,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如何快速查找到需要的內容。)第二課時
近視的形成、近視的矯正
通過聽教師講笑話,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情境。聽其他學生講述近視的原因和生活中因為戴眼鏡而增添的煩惱,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使用電腦教學軟件,反復觀看軟件中有關近視形成的交互式動畫,結合教材的文字說明,思考教師提出的若干問題,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提出自己的結論,由全體同學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補充,進一步完善對問題的解答。
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心得,學生互相補充,認同預防的必須注意措施。
講笑話,創設學習氛圍,調節課堂氣氛。鼓勵戴近視眼鏡的學生說出戴眼鏡引起的不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件,提示在觀看動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控制學生的學習時間。
組織學生對問題作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對學生解答不完善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
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對學生的新鮮有趣的說法給予肯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言
耳的結構和功能
聽覺的形成過程
耳的保護
反饋及作業
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操作電腦,欣賞一段音樂作品,然后搶答說出演奏這段音樂作品的樂器名稱和音樂作品的名稱。
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通過操作教師已準備好的教學軟件學習,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先記錄下來。
組成愛心小組,選擇幫助對象,討論制定“愛心行動”計劃,盡自己所能去關心和幫助這些殘疾人。
指導學生收聽電腦中存放的音樂,引出新的教學內容──耳也是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器官。(樂曲要簡單。)
提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件和教材,自主探究這部分知識。
分發資料給學生(本校所處社區中生活非常困難的盲人和聾啞人的事例,并附有住址和聯系電話)。組織同學們展開討論: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由于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先從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繼而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旨在強調了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本節的教學是全章教學的基礎,完成好本節教學任務,可為后面的教學做一良好的鋪墊。
二、學情分析
有關人體對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這些器官的結構名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感覺外界環境變化,學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是本節的關鍵所在。
三、本課對教材的處理
1.從學生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出發章、節、引言中的設問
2.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功能。
3.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探究學習和表現的機會,通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來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4.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發,形成愛眼意識。
5.為學生提供相關網址,給學生以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概述人體通過眼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 描述眼球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3. 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法構建“眼與視覺”的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視覺衛生;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群。
五、教學重點
描述眼球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式來獲取生物學知識,構建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閱讀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能力點、知識點及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點,制作能充分說明問題的多媒體課件;
2.眼球的結構模型;
3.能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貼圖。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愛護眼、耳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
眼和視覺
(一)眼球
。ǘ┮曈X形成
。ㄈ┰鲞M愛眼意識 針對夏天降雨量大這一實際,展示課前制作的“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音像課件,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并適時提問:“如果這一情境發生在你上學的路上,你會怎樣做?為什么會這樣做?”
將學生眼睛蒙上,把課前準備好的各種小道具(報時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來分辨。
提問:“有關眼和視覺,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提問后,及時歸納總結,進而明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于對眼球結構的了解。
適時指導、啟發并參與學生的交流。
小結:“剛才老師看到同學們學習的都很認
真,下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一個競賽活動,比比看,哪組同學的學習效果最好!”
出示有針對性的題目,組織競賽:
a. 動動手:組裝眼球
b. 考記憶:說出眼球各 部分名稱、功能
c. 猜猜看:下列變化是 由哪部分引起的
d. 對對號:用鼠標將名 稱移動到相應位置
將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對比圖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深入設疑:“照相機能利用這些結構拍出美麗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樣利用這些結構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的呢?”
針對視覺的形成過程,創設兩個問題,引導探究:
1. 外界光線依次通過眼睛的哪些結構并最終在什么結構上成像的?
2. 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參與到學生中去,與他們一同討論、交流。
學生探究學習后,對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難度,通過展示:眼球視近物、遠物的動態課件,解決這一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同時利用剪貼畫將視覺形成過程呈現于黑板上,并設疑:“真實物體與所成物像有什么差別?”
“那為什么通常我們看到的物體是正立的?”進而學生明確:“視覺形成于大腦”。
出示相關資料并設疑引導討論:我國僅角膜損傷致盲患者就有400多萬,其中青壯年約占70﹪,兒童約占15﹪,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會立刻復明,但我國每年只能給約700人做角膜移植手術,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觀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學生立刻興奮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對探索“人體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由一名學生到講臺前來做游戲:“猜猜我是誰”通過愉快的親身體驗證實:視覺獲取信息最多。
學生說出自己想弄清的相關問題:
近視是怎么回事?
眼睛是怎么看清物體的?
眼睛的構造是怎樣的?
……
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分組合作學習了解眼球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
每組任選一題派兩名選手參加競賽。
通過分組競賽,加深對眼球結構和功能的了解。
觀看大屏幕對比出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功能上的相似之處:
“鏡頭——晶狀體
光圈——瞳孔
膠卷——視網膜”
分組探究
觀看動態課件,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
1、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依次通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最終成像于視網膜,
2、眼睛是通過晶狀體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總結、歸納視覺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獻”資料,并討論:“樂于從生活中的點 點滴滴幫助盲人朋友;
樂于在身后捐獻角膜;
樂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創設親身經歷的情境,無疑是激發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興奮起來,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本課主題: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好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為了配合教學內容,同時抓住學生心理,將能充分發揮各種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戲帶入課堂,寓教于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了解“眼和視覺”的渴望。
有關眼球和視覺,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他們還想弄清哪些問題,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討論、探究,而是適時引導、啟發: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于對眼球結構的了解。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既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得以最有效的開發,并與他人共享,同時也獲取了新知識。
沒有基礎知識作基礎的能力,好比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自主學習的小組競賽尤為重要。在競賽中,既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又加深了對知識的了解。
在學生有了解眼球結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地將照相機與眼球的結構進行對比,并進一步設疑,激發學生對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順利引入“視覺的形成”。
主動的學習者是成功的學習者。而探究學習是主動學習的方式之一。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于同樣的問題常常會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的碰撞最終會產生創造的火花。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更有利于學生構建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將較為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動態課件在這里發揮了最有效的作用。
適時的歸納、總結,將探究活動進一步深化。
此時,學生對“眼與視覺”已有了較詳細的了解,也充分意識到了眼睛對視覺形成的重要性。進一步借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獻”資料引導分析討論,讓學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升華。
小結 引導學生整合本節知識、內容。 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獲。 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的構建。
學習延伸 出示網址:
愛眼網
21世紀眼科在線 課上時間是有限的,通過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網址,給學生課下以更廣闊的探究天地。
結束語 出示音像資料,并寄語學生:一起愛眼。
“六月六日是愛眼日,它的設立是為了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好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 傾聽、感受 優美的音樂,清新的背景,真摯而誠懇的話語寄語學生,進一步深化主題。
八、板書
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 視網膜成像 大腦產生視覺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6
教學目標:
1.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 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
3. 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1. 眼球的結構
2. 視覺產生的過程。
教學難點: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課前準備:眼球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情景導入:
設想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學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來等。
你是怎樣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斷的?
學生回答: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生活經驗等。
你感覺到天氣驟變以及做出的相應反應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和系統完成的?
學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體是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
1.剛才我們對“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參與?
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
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可參考課本p88第一節第一段,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
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大多是來自視覺。
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互動二:眼球的結構
1.觀察課本p89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完成討論1、2。
學生討論,回答:
2.觀察圖ⅳ-46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學生回答: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卷(底片)
3.請同學們利用一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后通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并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
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
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
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
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結合課本p90上面第一段解決這一疑難。
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
3.有一個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
學生分析,教師點撥:根據視覺的形成過程。
4.觀察課本圖ⅳ-48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
學生回答: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推測人也會這么變化。然后設計實驗方案:
、爬洗昂煟^一會再拉開
、朴檬蛛娡舱丈渫瑢W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
⑶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松手,觀察瞳孔變化
、扔^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
等等,選擇幾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當堂探究。
互動四: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么眼鏡?
學生統計并做出判斷:近視鏡
那么近視是怎么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91內容,結合圖ⅳ-49,分析近視的成因。
學生分析,表達交流。
教師強調: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后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這時無論你怎么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
對于近視我們有什么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教師:戴什么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凹透鏡可以發散光線,然后再經過角膜、瞳孔等結構,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請幾位近視眼的同學談一談近視心得,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鑒。
幾生談自己是如何近視的
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于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
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圖ⅳ50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
學生熟記“三要”、“四不看”,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以實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遠視的視網膜成像特點和結構病變,并提出矯正方法。
板書設計: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
一、眼球的結構
(教師板圖)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視覺)
三、近視的成因
四、近視的預防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7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視覺的形成。 (3)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的情況并作出科學解釋 2、能力目標:練習觀察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不斷探求知識和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難點:1、照相機成像的原理。 2、視覺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五、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眼球模型、ppt課件等。 2.學生準備:查找了解照相機構造及成像原理、 每桌帶一支手電筒 六、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理念 引入新課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展示:書88頁圖片 引導思考:(1)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烏云密布,這時候,你會怎樣做呢?(2)你怎么判斷出要下雨呢? 小結:人生活在不斷變化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 引入新課: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觀看圖片 學生思考、闡述 創設寬松氛圍,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講授新課 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構造 2、視覺的形成 1、謎語引出眼睛 講:眼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據科學 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 大多是來自視覺。 2、展示視頻:我們用眼認識世界 板書:一、眼和視覺 3、 質疑: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引導: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屬結構構成,主要部分是眼球。要了解視覺是怎樣形成的,首先要知道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板書1、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引出:書89頁“觀察與思考” 1、 請大家翻到書本89頁,同學們分成 各個小組,利用課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討論書中的三道問題。 巡視指導。 5、展示:討論(1)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時,鏡頭、光圈和膠卷分別起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利用凸透鏡成像實驗講析 6、展示眼球結構圖片并利用眼球模型講析眼球各個結構及其功能 訓練: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練習說出眼球各個結構。 7、展示:討論(3)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 引導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8、講:在了解了眼球構造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看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板書:2、視覺的形成 9、展示:蠟燭在視網膜成像過程 要求:觀察并表述 小結并強調在視網膜上僅形成物象并未形成視覺 講析視覺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2 10、展示:書90頁圖48 問:貓眼有什么不同?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看得這兩種狀態? 小結:貓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問:人的瞳孔能這樣嗎? 引導: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 小結:人也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觀看 小組:討論 小組闡述觀點 學生觀察 學生練習 小組闡述觀點 觀察表述 學生觀看 觀察、思考 表述 實驗:利用手電筒進行實驗 表述實驗結論 通過課件與模型的展示,讓學生對眼球和照相機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凸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同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而不拘泥于課本已有的知識,以達到發散思維的教學目的,突出重點。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視覺形成的原理及過程,突破了重點,再由小結點出易混點。 通過小實驗,結合學生自身體驗。以達到能力目標的實現,即觀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課堂小結 展示板書 引導復習練習鞏固 布置作業 展示練習 布置作業:課本95頁“練習5” 思考完成 自主完成通過練習鞏固本節課重點內容●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2.視覺的形成: 光線 角膜 房水 瞳孔 晶狀體 玻璃體 視網膜上感光細胞 視神經 大腦皮層中樞(形成視覺) 3.瞳孔的變化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8
教學目標:
1. 描述耳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聽覺的形成過程。
2. 分析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
3. 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耳的結構和功能
2. 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耳的結構掛圖、黑布、棉球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情景導入:
在紙條上寫一句話,讓志愿者用手勢和動作傳遞紙條上的信息,讓同學們猜測。
教師: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的事情,卻花費了大家這么多精力?梢姡犛X對我們的重要性。人從外界接受的各種信息中,聽覺信息的數量僅次于視覺信息,居第二位。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聽覺的重要性
請大家觀察課本p92-93提供的圖片,完成討論1、2。
學生認真觀察并討論交流,認識到聽覺的重要性。
互動二:耳的結構
1.聽覺的形成離不開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結構嗎?經常有小孩子對著別人的耳朵大聲說話,結果造成別人聽覺受損,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學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2.大家說的非常好,耳的內部還有哪些結構呢?現在請大家認真觀察圖ⅳ-51,認識耳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
學生看書,教師展示耳的結構掛圖
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指出掛圖中的各部分名稱,并描述其功能。
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做出積極評價。
互動三:聽覺的形成
1.請大家根據耳的結構圖分析:外界的聲波是怎樣到達內耳的?
學生分組整理并表達交流,小組間相互補充。
教師講解: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
。ㄊ占暡ǎ (放大聲波)
2.閱讀課本p94上面一段總結聽覺形成的過程。
學生看書總結,師生共同板書: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收集聲波) (放大聲波)
3.我們從外界聽到的聲音都是和諧悅耳的嗎?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學生看書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
互動三:用耳衛生
1.教師舉例:在一個鐵廠附近有一個小村莊,由于長期在機器轟鳴中度日,該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聾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們應該怎樣來避免噪音的危害,保護我們的耳?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參考課本p94第三段)
2.耳的結構圖中有一個咽鼓管,連通咽部和鼓室。請分析咽鼓管的好處和危害。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強調: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張開口,咽鼓管會張開,維持鼓膜兩側的氣壓平衡,起到保護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癥時,病菌可經咽鼓管到達鼓室,引起中耳炎。
互動四:請你當醫生
有一病人突然雙耳失聰,前來就診,作為醫生的你準備從哪幾方面來給他進行檢查和診斷?
學生分組會診,寫出診斷步驟、診斷分析和治療方案。
通過這項活動加深學生對耳的結構的認識和對聽覺形成過程的理解。
互動五:體驗雙目失明和雙耳失聰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讓他們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讓學生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激發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幫助殘疾人的情感。
閱讀“科學•技術•社會”《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獻》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術,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盲人的情感。
整合提升:
師生共同完成小結,教師強調重點難點,以情感教育為主,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生命,樂于助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二)
一、耳的結構和功能
二、聽覺的形成過程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
(收集聲波) (放大聲波) (形成聽覺)
三、耳的保護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9
一、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
5、觀察瞳孔的變化并做出解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應用性,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有重大意義。教材在編寫中注重了前后呼應,因此,我們在運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它的優越性,讓學生分析老人為什么會出現耳聾等問題,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例如,對于外界光線如何調節瞳孔的大小,兩人可以依次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眼睛(時間不要過長)觀察其變化,這樣就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了。
1、教學重點
、偃梭w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谘矍蚝投慕Y構及其主要功能。
2、教學難點
、俳暤某梢。
、谕饨绻饩如何影響瞳孔的變化,并做出解釋。
3、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準備
掛圖、模型等教具,flash動畫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生活中實際問題與知識結合起來。對于成像問題可以結合flash動畫或者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對于近視的形成可以結合課本中的演示實驗進行解釋,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2、案例設計思路
。1)眼球的結構和瞳孔的變化
、僬垖W生觀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賽的視頻,從中感受觀眾的興奮與激動。然后,教師提問:觀眾席中的盲人會有如此興奮與激動嗎?這說明我們的哪種感官在發揮作用?引出課題:眼和視覺
②人有80%的信息來自眼睛,因此,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那么,視覺是怎樣形成的呢?要想解決此問題,我們就必須先了解眼球的結構。
、蹖W生對照課本圖討論,了解眼球的結構及其功能。同時教師板書演示人眼球的結構示意圖和照相機的結構示意圖。
④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對照示意圖總結出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萁處煼职l眼球的結構模型,學生對照模型再次認識眼球的結構,學會卸和組裝模型,說出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a.由于討論題涉及到物理中的一些知識,學生可能比較難以接受,所以,可以共同總結,也可以在研究完眼球的結構之后,給出一定的比喻,讓學生進行分析,從而理解這方面的知識。
b.在學習眼球結構的同時,可以加上瞳孔的變化,以小組為單位用手電筒做實驗,體會瞳孔大小的變化?梢钥凑n本中的圖即貓瞳孔的變化來理解,或者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思考解釋:為什么我們白天進電影院的時,眼睛看不清,過一會兒又慢慢看清楚了?這一過程中瞳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視覺的形成
a.學生對照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提出問題:我們的視覺最終是在哪里形成的?是在視網膜上嗎?用《還珠格格》中紫薇失明的片段來解釋視覺的形成是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b、總結視覺的形成,有條件可以用flash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其過程。
演示實驗
從中探究出近視和遠視的形成。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來分析如何糾正近視和遠視,做到“三要”“四不要”。
耳和聽覺
說明:本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和簡單的點評完成教學任務。
1、四人為一組完成課本93頁的討論題。
2、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其他實例(2~3個),從中認識到聽覺的重要性,引出耳的結構。
3、出示耳的結構模型或掛圖,對照課本完成對耳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梢月撓瞪钪械摹皶炣嚒钡痊F象來理解半規管的功能等。
4、根據模型或掛圖了解耳的結構,這樣學生便可以輕松地理解了聽覺形成的過程,因為學生有了視覺形成的過程基礎,對聽覺的形成應該比較容易?偨Y聽覺的形成過程。
5、思考:聽覺最終的形成部位在哪里?
6、噪音的危害
在學完了聽覺形成后,我們認識到了聽覺的重要性。我們該如何保護耳?噪音有哪些危害?
學生討論此問題,從中總結出生活中應該注意問題。讓學生理解保護耳朵的重要性。
7、生思考:人的感覺器官還有哪些?你能舉出例子嗎?
8、技能訓練
人的視覺是存在誤差的,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認識到此問題。
討論:凱倫曾經渴望上帝給她三天的光明,我們該如何對待盲人?又該如何對待聾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獻過愛心?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篇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七年級下冊》,在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里,一改過去老教材先介紹神經系統結構,再介紹感覺器官的排序,而是先從人們對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展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于是,我在設置課堂教學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喜歡的競賽機制,根據情景編故事和分析多媒體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求知,汲取知識。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材內容包括“視覺”探究和“聽覺”探究兩部分,F將“視覺”作為第一課時內容講授,分情境導入、眼與視覺、走進生活、近視及預防、課外拓展、我的收獲六個版塊。“聽覺”作為第二課時內容講授,分情景導入、耳與聽覺、課外拓展、其他感官、我的收獲五個版塊。
學情分析:雖然學生對眼、耳等感覺器官較為熟悉,但對視覺和聽覺是怎樣形成的還知之甚少。所以教師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喜歡的競賽機制,根據情景編故事和分析多媒體資料的方式引導他們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設置三維動畫及配音,這樣可以清晰直觀的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傳遞等信息表達清楚,易于學生掌握,對近視的成因制作模擬動畫的應用,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直觀,也使得記憶不再枯燥。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眼球和耳的結構與功能。
2、掌握視覺聽覺的形成過程。
3、闡述近視眼的成因和耳聾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二、能力目標
觀察比較分析眼球與裝有膠卷的照相機在結構上相似的點,嘗試觀察瞳孔大小的變化情況,并做出解釋,練習觀察和測量的技能,及參與競爭的技能。
三、情感目標
愛眼護耳、關愛他人。
重點:眼與視覺、眼球的結構是理解視覺形成的基礎和關鍵,耳的結構是理解聽覺形成的基礎和關鍵,對于聽覺的形成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學習。
難點: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視覺和聽覺的形成過程。晶狀體的變化是影響視力的主要因素。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是關鍵。
教學策略:創設情景→分析討論→教師點撥→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學習方法:體驗式學習法、歸納總結法。
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具:眼球和耳的模型、多媒體課件,鏡子等。
教學過程:(分二課時授完)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
(一、眼與視覺)
教學環節 設計方案(師生活動) 設計依據
導入新課
。2~3分鐘) 人性化的情景導入:以學生熟悉的現代化青島都市風貌引入視聽情景,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學習科學知識作鋪墊。由“人是怎樣感知外界環境的?”引發本節課課題,明確教學目標。 學生在優美的視聽氛圍中,調動感官欣賞、聆聽,感受教師創設的動感課堂教學環境,學習情緒積極而又放松。
新授內容
知識一
眼與視覺
。15分鐘)
。ㄒ唬
觀察與思考
。5分鐘)
(二)
眼球的結構
。5分鐘)
(三)
視覺的形成
。5分鐘)
走進生活
。5分鐘)
知識二
近視及預防
(10分鐘)
。ㄒ唬
近視的成因
。5分鐘)
(二)
近視的矯正
。3分鐘)
(三)
近視的預防
。2分鐘)
課外拓展
。2~3分鐘) 知識一:
眼與視覺
。ㄒ唬┯^察與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自學討論眼球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學生分組觀察眼球的模型。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組參與競賽(看看誰最棒)。
(二)眼球的結構
多媒體課件展示眼球的結構:
1)眼球壁:外膜、中膜、內膜。
2)內容物: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學生觀察媒體展示,加深對眼球結構的認識。
。ㄈ┮曈X的形成
“想一想”眼球成像與傳統的照相機成像有什么相似之處?歸納分析并回答,聯想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回答可能不夠完整。
教師點評并展示課件、圖、表。學生比較記憶,通過三維動畫的演示展示視覺的形成過程:
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像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走進生活:生活場景
1、進出影院。
2、貓的瞳孔的變化。
瞳孔的調節:瞳孔由虹膜控制,虹膜的色素決定眼睛的顏色。
探究實驗:觀察瞳孔在亮處─暗處─亮處的變化。
師: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生:瞳孔的這種變化使進入眼球內部的光線要適量,否則就可能引起視物不清。
知識二:近視及預防
。ㄒ唬┙暤某梢
“看一看”柱狀圖使數據分析更有說服力。
“查一查”調查呈現本班學生的近視率。
“試一試”試著分析近視的成因。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演示近視的成因:用眼過度,肌肉疲勞,使晶狀體變凸,或眼球的前后徑過長,使外界反射來的光線經晶狀體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形成近視。
。ǘ┙暤某C正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演示近視的矯正:佩戴凹透鏡使物像落在視網膜上。
(三)近視的預防
引導戴眼鏡的學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視而帶來的不便,從而很自然地過度到用眼衛生,強調用眼衛生的意義,認同“三要”“四不看”。
教師提供多媒體畫面。
課外拓展
隱型眼鏡及準分子技術的鏈接,為學生窺視現代醫學提供了媒介,也為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課外探究現代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礎!拔业膼坌姆瞰I”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凈化了學生的心靈。 該知識點,記憶性較強,通過閱讀、觀察、交流、競賽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使課堂氣氛達到第一個高潮。多媒體的應用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有利于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通過競賽,學生暴露出來的知識薄弱環節,教師再運用多媒體重點分析,詳細講解。利用閃爍的畫面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實現歸層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小循環多反饋的方式,讓課堂貼近生活,實現知識由掌握到應用的轉變。
圖片、文字、三維動畫及聲音等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眼球結構的感知實現平面到立體的清晰的轉變,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課堂氣氛達到第二個高潮。
這是過渡環節,在設計上充分重視其教育性和感染性,實現了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使學生在動與靜的交替中認知體驗,并通過思考交流,自然過渡。
衛生班長展示課前調查數據,引導學生從近視率的數據比較中,試分析近視的成因。
該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貼近學生的生活,多媒體動畫的應用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堂氣氛達到第三個高潮。
由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解決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體現了課堂為學生發展的原則。
在課外拓展板塊,融合現代生活場景,體現時代氣息。
我的收獲(5分鐘) 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教師引導全班總結歸納,鞏固所學知識,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歸納總結。 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懂得了,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難點,實現從知識到能力,到情感的升華。
視聽集錦
。2~3分鐘)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千手觀音”畫面引導思考,為下節課做好準備。學生身臨其境,感知、體驗周圍的環境,回應主題。 篇尾的音樂和動畫,與導入部分前后呼應,有機地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與序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