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教案(精選2篇)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教案 篇1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
本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人文地理知識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內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學會閱讀相關圖表,分析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3.樹立進一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觀念。
第一節 人口再生產
教學目標:
1.了解人口再生產概念、類型及其轉變
2.了解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情況
教學重點:
1.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比較兩種“低自然增長率”的本質區別。
2.培養學生繪圖技能,讓學生對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有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讀圖、表,分析相關內容。
教學過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要求,這一單元內容屬于“人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大綱中要求的“人口發展”的內容,實際指的就是“人口再生產”。嚴格地說,人口再生產雖然是人口發展的基本內容,卻并不能等同于“人口發展”。兩者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發展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
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化及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人口素質反映的是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人口結構可包括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地域結構等,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本單元我們從人口再生產談起。
一、 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1.人口再生產概念:狹義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內部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
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不斷延續下去。實際上,人口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的集合體,其構成是錯綜復雜的。他們的年齡、性別、民族、文化水平、職業、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產過程中,不僅人口數量在變化,總人口中的年齡、性別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地域結構及人口的素質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意義上的人口再生產是廣義的人口再生產。
2.人口再生產的類型
人口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從數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產類型實際最終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表現有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
① 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口增長速度極低,表現為“原始型它
以極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極低的自然增長率為特征。
②農業的出現帶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生產力大發展,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這一期人口再生產類型稱為“傳統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較低的自然增長率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生產力大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改善,醫衛
生事業進步。這一時期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表現為“高低高”的“過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為特征,人口增長速度很快。
④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化
等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為“三低”的“現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這一時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世代更替緩慢,人口年齡結構呈老年型。
對于人口再生產類型及轉變,要正確指導學生讀圖1.1,認真分析人口再生產類型各階
段的特點,了解其轉變過程。
二、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從世界各地區的情況看,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完成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表現為
“三低”的“現代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出生率較高,人口再生產類型表現為“高低高”的“過渡型”。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經濟、文
化及環境等的差異,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著各自的一些特點:
1.發達國家的人口再生產均已處于“現代型”,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甚至出現負增長。
如德國、匈牙利等國,人口已連續多年為負增長。
2.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再生產總體上處于“過渡型”,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仍有差別:
①非洲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的典型代表。
②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產也處于高出生、高增長階段,但有些國家已進入或正進
入“現代型”。如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等國。我國目前已接近“現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其余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均表現為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
本課小結:
要求學生了解人口再生產類型及轉變并能運用圖表進行分析,再讓學生了解其地區分
布。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口再生產
一、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狹義
1.人口再生產的概念
廣義
2.人口再生產的類型: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1)“原始型”——“很高、極高、極低”
(2)“傳統型”——“高高低”
(3)“過渡型”——“高低高”
(4)“現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差別
2.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差異
教學后記:
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圖表運用的能力,以圖代文,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其轉變過程。
課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人口再生產的正確含義是( )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斷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斷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 ( )
a.原始型 b.傳統型 c.過渡型 d.現代型
二、填空題
1.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人口的 、 和 決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人口再生產類型是 型。
三、問答題:
簡要寫出四種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各自特點。
參考答案
一、1.b 2.d
三、 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過渡
三、原始型是極高的死亡率和極低的自然增長率和很高的出生率,人口增長速度極低。傳統型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原始型,但自然增長率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長速度比原始型快,過渡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速度很快。現代型則表現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都低,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世代更替緩慢,人口年齡結構呈老年型。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教案 篇2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
教材內容剖析
教材圍繞人地關系對人口問題深化闡釋。人口問題是全球的第一號問題,全球諸多問題都和人口問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和人口數量、人口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與糧食、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所引發的。
本單元是高中地理選修課第一冊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圍繞著“人口與環境”這一主題,安排了六節教學內容,第一節到第三節講述的是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第四節探討的是人口遷移的歷史和現狀。因此,前三節內容聯系十分緊密,其中第一節是學習第二節和第三節的基礎。
人口再生產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屬于人口學的知識,講述了人口再生產的概念,不同歷史階段出現的四種人口再生產類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這一客觀規律。第二框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屬于人口地理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比較,總體上描述了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布情況。
重點難點透視
1.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應著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類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在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1)發達國家已完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即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處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
(2)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總體上處于“過渡型”。目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經降至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處于下降過程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
3.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簡單地可看成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由于對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課本給出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確定性,要隨時間而變;
(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
關于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
(3)還有許多因素,如社會分配制度,對環境人口容量也有影響。
4.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增長無疑對環境惡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討論。事實上,與人口增長過程相聯系的,還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過程,這些過程也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很難說環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長造成的,也沒有直接的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說明人口增長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2)至于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也很難下定論。就已觀察到的事實,有些污染如農業活動中的環境污染,與人口增長有著直接的聯系;而有些污染如工業污染,更多的是與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相關聯,這或許可認為是人口增長對環境的間接影響,因為工業生產的擴大和科技進步,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
(3)人口增長與環境污染并不呈現正相關,不能認為人口多,環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環境污染就輕。換一個角度看,某一地區人口多,增長快,并不一定其環境污染就嚴重;另一地區人口少,增長慢,也不見得其環境污染就輕。這不難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比中得出結論,發達國家人口少且增長緩慢,但環境污染的程度比發展中國家重。
教學方法建議
本單元共有6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素質與環境及人口遷移與環境,這三個內容反映了人口與環境的內在關系。其中1-3節主要講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第4節講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系,5-6節講人口遷移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歷年高考試題都十分關注人口這一重大問題,有關人口知識的考查幾乎為每年高考的必考內容。本單元的學習,須重點注意利用圖表數據分析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和特征,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形成原因,出現的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及后果;根據資料繪圖,分析人口增長和土地、經濟增長的關系;正確認識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確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掌握人口數量、素質、遷移與環境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