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的保護(通用3篇)
生態環境的保護 篇1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該條內容標準屬經歷水平的情感性目標。教材為學生從事相關活動提供了兩個背景材料:(1)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介紹了一種因果聯系分析方法。
由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
2.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關注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
4.運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二、--思路
學生對人口增長過快及其帶來的諸多問題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一定的認識。基于這些感受和認識,比較容易建立起“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高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對許多自然和社會現象或事實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本節教學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更多地從思考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給予具體指導。
由于地理學也涉及到了人口增長與環境的內容,在--時要考慮側重點,避免簡單重復,本節教學應圍繞生態學上的問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本節內容分成若干小主題,在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后,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資料,撰寫一份主題報告,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進行概括和總結。也可采用講、議結合的形式,由教師呈現相關內容,啟發學生思考與討論。教師在呈現相關內容時,應當盡可能輔之以具體的實例、圖片等,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內容可用1課時教學,現以后一種教學思路為例,說明教學實施的程序。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閱讀相關內容,開展討論。
展示我國歷年人口增長情況圖,復習種群的數量變化相關內容,以我國歷年人口增長情況圖為例,討論:
1.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2.為什么我國歷年人口增長情況表現出“j”型增長?
3.中國政府認為,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人口是關鍵。人口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為什么?
圍繞生態學上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涉及的問題較多,本節教學應抓住生態學上的問題來展開討論),認識我國人口現狀與前景。
采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盡可能在“人口增長”與“影響生態環境”之間建立因果聯系(參考教材圖6-2)。
各小組交流、說明討論的結果。
提出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設計若干個主題,例如,人口增長過快與環境污染的關系、人口增長過快與森林資源的關系、人口增長過快與開墾土地的關系、人口增長過快與水資源的關系、人口增長過快與能源或礦產的關系,等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每小組完成一個主題。要求建立的聯系科學合理、符合邏輯,并區別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以“人口增長過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素材為載體,讓學生 學習因果關聯分析方法。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調查。
在課堂上可討論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案。
提出問題:運用上述方法,進一步分析“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提示:影響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的機械增長(即由人口遷移引起的)。
結合教學中的情況進行小結。
這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通過自身經歷(調查),形成在當地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感性認識。
生態環境的保護 篇2
專題十八 生態環境的保護
1.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2.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關注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4.運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和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5.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1.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1.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一、相關知識
(一)基本概念
人口增長、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間接價值、直接價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地保護、異地保護,可持續發展
(二)知識網絡
(三)疑難解析
1.環境問題和環境危機
環境問題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是由于各種自然過程或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海洋異常等造成的環境破壞。次生環境問題又又稱第二環境問題,其可分兩類:一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和資源,使環境受到破壞,稱為生態破壞或環境破壞,如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農業高速發展而引起的環境污染。
各種環境問題是環境危機的表現形式和直接后果。環境危機或生態危機是指明由于人類盲目活動現導致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衡,從而威脅到人尖的生存。環境危機包括有人口的快速增長;污染;資源的過度消耗;“土地觀”的退化這四個主要方面
2.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國家采取有利于發展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和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
截止1999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146個,總面積8815.2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8450.9萬公頃,海域面積364.3萬公頃),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8.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5個,面積5751.5萬公頃。
長白山、鼎湖山、臥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南麂列島等15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鄂陽湖、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及香港米浦等7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九寨溝、武夷山、張家界、廬山等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與文化遺產。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1)人口增長速度快。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政治穩定和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加之一度對人口再生產規律認識不清,使人口出生率高速增長,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除3年自然災害時期外,一直保持在20‰以上,由此導致人口總量的猛增。1949年到1973年凈增3.5億,1974年中國人口超過9億。自20世紀70年代政府大力提倡計劃生育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下降幅度很大,分別從1949年的36.00‰和16.00‰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但總的看來,解放后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比較高的。
(2)人口增長規模大。1949年我國人口已達到5.416 7億,新中國人口的發展就是在這個相當龐大的基數上開始的。這也就在客觀上決定了我國人口增加的絕對量、增長規模必然很大。從1949年到xx年的51年間,共計增加7.536 6億人口,致使全國人口高達12.953 3億。因此,即使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每年還要凈增加1 279萬人。今后30年中國人口仍將繼續增加,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最高峰16億,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
(3)人口老齡化速度快。由于我國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壽命延長,使中國人口年齡構成中少年兒童比例下降,成年和老年人口相對增多。1964年到xx年,0~14歲人口比例從40.7%下降到22.89%,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6%上升到6.96%。因此,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很猛。據聯合國統計,1950~xx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長為176%,而中國為217%。據美國有關統計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從7%上升到14%需要的時間是:法國為1xx年、瑞典為85年、美國為66年、英國為45年,而中國只需要25年。
(4)城鎮人口比重增大。人口的城鄉結構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也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1949年我國城鎮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0.6%,而且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沿江地區,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城市人口少。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鎮人口逐年增加。xx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36.09%,比1949年增加了25.4個百分點。但我國城市化的水平還比較低,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75%,1996年)。
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在一個特定地域的生態系統中,不是本地自然發生和進化的植物,而是后來通過不同的途徑從其他地區傳播過來的,并可以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生長和繁殖的物種。可以通過以下的標準定義入侵物種:(1)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一個非本源地區域;(2)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地理結構造成了明顯的損害或影響;(4)中國國內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種和來自其他國家的非本地物種。
外來物種已給我國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危害,主要體現在:
(1)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后大爆發,生長難以控制, 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水葫蘆原產南美洲,現廣泛分布于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大部分省市的河流、湖泊和水塘中。連綿1000公頃的滇池,水葫蘆瘋長成災,布滿水面,嚴重破壞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大量水生動植物的死亡。
(2)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外來入侵物種通過壓制或排擠本地物種,形成單優勢種群,危及本地物種的生存,導致物種的消失與滅絕。原產美洲墨西哥至哥斯達黎加一帶的紫莖澤蘭現已廣泛分布于我國西南大部分地區,在其發生區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單優植物群落出現,導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失。
(3)生態災害頻繁爆發。外來物種在適宜的生態和氣候條件下,瘋狂生長,生態災害頻繁爆發,對農林業造成嚴重的損害。近年來,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美國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蟲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每年約在150萬公頃左右;稻水象甲、美洲斑潛蠅、馬鈴薯甲蟲、非洲大蝸牛等入侵的害蟲,每年嚴重發生的面積達到140~160萬公頃;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薇甘菊、空心蓮子草、水葫蘆、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據保守估計,全國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農林業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574億元人民幣。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外來入侵物種問題。
5.環境保護及其意義
環境保護是建設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保護的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污染的監測與防治;二是自然保護。防治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有:推廣無污染能源;對工業“三廢”進行綜合治理,做到達標排放;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對垃圾和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害蟲;建立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工程等。要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保持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珍稀動植物的保護,自然景觀的保護等。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它具有凈化空氣、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導致生態平衡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為大規模改善自然環境,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等大型林業生態工程等大型林業生態工程,使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要把控制人口數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三 考點例析
例 xx年春天,sars(“非典”)給我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地區帶來嚴重的危害。~xx年經過科學家認真研究發現,該傳染病是由一種與果子貍身上極為相似的冠狀病毒引起的,果子貍是sars病毒“良好的天然宿主”。隨之我國廣州、深圳和香港等地,不僅禁食、禁養、禁售果子貍,而且還出現了大量捕殺、掩埋果子貍、豪豬等野生動物的現象.這些野生動物頓時遭到了滅頂之災。你能根據生物多樣性等基礎知識說出這樣對待果子貍的壞處嗎?
[解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間接價值、潛在價值、生物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活系統穩定性原理、傳染病傳播原理等基礎知識的理解水平和將這些知識加以綜合、概括,靈活應用,合理遷移,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本題的切入點,一是根據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認識到果子貍等各種野生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當地生態系統乃至整個生物圈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它們與自然界的無機環境和其他生物之間.經過長期“磨合”,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共同維持著當地生態系統乃至整個生物圈的相對穩定狀態;二是充分發揮形象思維能力,想象到果子貍、豪豬等野生動物之間,野生動物與植物之間,生物與人之間的營養關系;三是從:認識到野生動物的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價值,分析出殘害果子貍野生動物留下的危機。
參考答案:①破壞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基因的多樣性;②導致一些食物鏈中斷.生物間的關系紊亂,使一些物種的種群迅速增多或減少,甚至滅絕;③破壞廣東等地的生態系統乃至整個生物圈的相對穩定狀態;④間接對人類的生存形成威脅;⑤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
四 自我檢測
1.下列有關硫循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可以被生產者吸收
b.硫細菌必不可少
c.酸雨是化石大量燃燒引起的
d.硫在生物群落中隨蛋白質代謝進行流動
2.我國特有的、棲息于淡水的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是( )。
a.大熊貓 b。白鰭豚 c.揚子鱷 d.金絲猴
3.下列關于自然保護區和可持續發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而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
b.野生生物的保護不僅要保護所有的野生生物,還要保護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護要立法執行和宣傳教育并舉。
d.建立自然保護區是自然保護的好方法。
4.數百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來卻變成了荒山禿嶺,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b.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平衡
c.長期旱災,赤地千里 d.地殼運動頻繁
5.右下圖為a、b兩個地區的人口年齡組成示意圖。設a地區的人口增長率為a,b地區的人口增長率為b,那么a與b的數量關系是 ( )
a.a>b
b.a<b
c.a=b
d.a≈b
6.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的生物是( )
a.僅限于綠色植物
b.僅限于自養生物
c.全部自養生物和部分異養生物
d.全部綠色植物、細菌和真菌
7.下面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b.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c.一定區域內不同種群的集合體
d.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
8.下列是為增強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而采取的措施,哪一個是正確的( )
a.減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數量
b.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數量上保持平衡
c.減少生物的種類
d.增加生物的種類
9.酸雨的危害很大,為防治酸雨,使空氣得到凈化,在so2污染嚴重的工廠附近,應多種植一些( )
a.法國梧桐 b.山毛櫸
c.檸檬、圓柏 d.柳杉、洋槐
10.隨著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可能引起海洋表層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從而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這是因為浮游植物的死亡會使( )
a.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 b.大氣層中臭氧量增加
c.海洋表層無機物增加 d.海洋表層含氧量增加
11.右圖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貧困--人口增長--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它表明 ( )
a. 貧困、人口和環境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b. 貧困、人口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c. 部分的性能狀態制約著整體的性能狀態
d.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2.下列最可能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不符臺的一項措施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長量
b.人工魚塘生產者的能量少于消費者的能量
c.農田從收獲中輸出的氮元素多于補充的氮元素
d.農田施甩的無機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13.對于一個隔離的且數量已經大為減少的種群來說,其潛在的危險是( )。
a.喪失了遺傳多樣性 b.基因流動減少
c.基因頻率不穩定 d.不能自由交配
14.水是生態系統中較為活躍的環境因素。海洋、河流、地下水、大氣水和冰凍雪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水圈。水循環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水循環不僅可以影響各種環境因素和生態因素的變化,也影響著其他物質循環的進行。因此,水循環對生態系統最根本的意義在于水起著能量傳遞和利用的作用。如果沒有水或水的循環,生態系統的功能就不能運行,生命就不能維持。根據上述材料和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⑴推動水循環的主要動力是__________。
⑵給圖中a,b填上恰當的術語或名詞。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⑶從圖中可知,生態系統中的水分主要是通過_______________等作用進入到空氣中,而空氣中的水分則以_______________等形式進入到生態系統中。
⑷水循環影響著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而造成____________的群落密度和群落結構常發生劇烈的變化。
⑸實施西部大開發,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必須首先解決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15.圖示是一個發電站及其鄰近地區,請回答:
(1)細看此圖,列舉三個污染的例子,并說明這種污染物質產生的地方以及它的一種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提出能改善空氣質量的三個方法。
①
②
③
16.我國的四川、甘肅等地,在海拔~4000m的高山中生活著珍稀動物大熊貓,據統計目前野生大熊貓僅存800只左右。請分析:
(1)造成大熊貓瀕危的因素很多,大熊貓食物結構 ,繁殖能力 ,但主要的原因是 。
(2)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貓滅絕,就意味著該物種所擁有的全部 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從長遠發展看,必定會對生態系統的 造成影響。
(3)有的學者提出,通過克隆技術大量繁殖大熊貓,然后送回野生環境以增加其種群數目。從遺傳多樣性的角度分析,這樣做的最大弊端是: 。
參考答案
1.b,提示:硫循環是指s元素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大氣中的so2 來源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火山噴發]、化石燃料的燃燒;而so2 進入生物群落必須通過生產者的吸收作用,進而形成含s有機物在生物群落中傳遞。酸雨是so2的排放超過了生物圈的自動調節能力所致。
2.b,提示:考察我國生態多樣性的概況。題干中各選項所列動物都是我國特有的物種,束淡水生物的有:白鰭豚、揚子鱷;屬于哺乳動物的有:大熊貓、白鰭豚、金絲猴。三條件都具備的是白鰭豚。
3.b,提示:環境保護,一方面要防止環境污染,一方面要對森林、草原和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因此,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具有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對于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對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進行自然保護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生產活動及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然環境和資源,注意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還應該指出,強調環境保護,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的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餓”發展。它有兩個基本的觀點: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特別是窮人的需求,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二是今天的發展不能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報告還指出,當代存在的發展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都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傳統發展戰略所造成的。要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危機,只有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也是我國唯一的選擇。
4.b
5.b
6.b,提示:生產者是能夠將無機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進入生物群落中,只有自養型生物能夠完成。
7.d,提示: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
8.d,提示:生態系抵抗力穩定性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及營養結構的簡單與復雜有關。
9.d
10.a,提示:大量浮游植物的死亡使得光合作用減弱,利用二氧化碳降低造成的。
11.b
12.c, 可持續發展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特別是窮人的需求,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二是今天的發展不能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農田從收獲中輸出的氮元素多于補充的氮元素,那么土壤將變得越來越貧瘠。
13.a
14.(1)太陽的輻射
(2)a.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動 b.蒸騰作用及呼吸作用
(3)呼吸、排泄、蒸騰、蒸發 雨、雪、冰雹
(4)穩定性 草原生態系統
(5)水
15.(1)煙塵、s02、熱水、鉛。煙塵、s02:產生于工廠的煙囪,它對我們的肺部有害。熱水:來自冷卻塔,它提高了河流中的水溫,可直接殺死水中生物。鉛:來自汽車的廢氣,對人的神經系統有毒。
(2)減少發電站的燒煤量。汽車使用無鉛汽油。家庭生火采用無煙燃料。從發電站的煙塵中分離出s02
16.(1)簡單 很弱 人類活動干擾和破壞了大熊貓的生活環境
(2)基因 穩定性
(3)造成了種群基因庫中基因多樣性的破壞
生態環境的保護 篇3
第二節 環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課時教學目的
1.知識: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國的環境質量現狀。
2.能力: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討論和自由發言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德育滲透:通過學習與實踐滲透理論聯系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增加學生的憂患感、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教學重點
1.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環保參與意識。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錄像、三支試管、清水、水蚤、hg(no3)2(質量濃度為0.01mg/l)kno3(質量濃度為0.01mg/l)。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述法,群體調查法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 引言、提問:環境危機除了自然資源遭到破壞以外,還包括什么?
(答:環境污染。)
對,唐朝詩人杜甫曾經這樣贊美大自然:“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是,現在一些地方由于環境污染的危害,已見不到這樣的美景了。環境污染不僅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危害著人類的健康,我們這節課的研究主題是環境污染的危害。
前幾天,我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讓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分頭走訪環保部門,調查我國的環境質量狀況并收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和錄像資料,請問從大家的調查情況來看,環境污染主要有哪幾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與噪聲污染。)
我們先來研究大氣污染的危害。
問:通過調查,大家知道我國大氣污染類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嗎?
(答:我國屬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講述:那么衡量一個城市空氣質量的好壞以什么作為標準?我們天津市的空氣質量又是如何呢?我們請調查大氣污染的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學生介紹:環保部門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濃度(簡稱tsp)作為城區污染評價的主
要指標。我們在河西區環保局監測站對這三項指標親自進行了監測,下面請大家看我們在環保局監測站的監測過程錄像。
學生放錄像顯示他們的監測過程并進行同步講解,監測過程略。
大氣小組的同學帶大家分析監測結果,實物投影顯示監測結果如下:
99年1月 標準so2(mg/m3)氮氧化物(mg/m3)總懸浮顆粒物(mg/m3)天津ii級標準0.150.100.30監測結果0.2020.0670.538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 0.060.09 學生介紹:國家規定天津市應達到ii級標準,如so2應在0.15mg/m3以下,從監測結果看,so2與tsp都沒達到ii級標準,而是iii級,再與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tsp標準相比差別更大。說明天津市大氣污染較嚴重。這三項指標每天都發布在《今晚報》和《天津日報》上。
老師講述:大氣小組同學們的走訪很成功,通過他們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天津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我們再來看看資本主義國家高速發展的初期狀況又是如何呢?
放錄像顯示世界聞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四目市哮喘事件。
提問:這段錄像反映了什么?
(答:大氣污染能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瘤等。)
繼續引導提問,我們從深層次考慮一下,還反映了一個較深刻的問題是什么?
(答:日本當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
老師講述:對。我們一定要記取這個教訓,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了。
如果大氣中污染物濃度很高,又遇上無風多霧的天氣,污染物不易散開,則會引起很多人發病,這就是急性中毒。大氣中污染物一般濃度很低,這些低濃度的污染物長期持續地進入入體,就會使人很長時間以后表現出疾病癥狀,這就是慢性中毒。
問:急性中毒與慢性中毒哪個危害更嚴重?
(答:慢性中毒。)
老師講述:對,慢性中毒由于潛伏期長不易被人所發現,因此危害更嚴重。
問:通過調查,大家還知道有什么危害?
(答:致癌。)
對,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強烈。在燃燒的煤碳、行駛的汽車和香煙的煙霧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問:為何大氣污染危害這么嚴重?請大家從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考慮一下。
(答:略)
講述: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不但要排出廢氣還會排出廢水,我們來研究一下水污染的危害。
水體被污染后,會對生物造成怎樣的影響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演示試驗:被hg污染了的水對水蚤生命活動的影響。
(演示過程略)
提問:hg對水蚤的生命活動有什么影響?
(答:毒害作用。)
講述:對。水體中的hg經微生物的作用,能夠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會使藻類植物改變顏色、海魚大量死亡。不僅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屬如pb、cr等也和即一樣會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
水利部門對全國10萬公里河流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嚴重。由于水污染,我們天津人守著自己的母親河卻喝著菜河水,由于水污染過去只在發達國家出現的水俁病?現在已出現在我國松花江地區……人若食用了被hg污染的水中生物會有哪些危害呢?我們來看一段調查水體污染的同學們收集來的錄像資料:世界聞名的公害事件——水俁病事件。
(錄像內容:略)
問:錄像反映的危害有哪些?
(答:汞在水中轉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魚、蝦體內,人若長期食用了這些食物就會危害中樞神經系統,有運動失調,痙攣、麻痹、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癥狀,甚至死亡。)
對,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點是化學性質穩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老師進一步用書上圖9—13為例來說明生物的富集作用。
(略)
講述:大家從電視畫面上可能見過赤潮現象,赤潮的形成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我們來研究一下富營養化的危害。
老師先放從環保局收集來的錄像(發生在近海海域的赤潮現象),然后提出如下問題。
1.什么是富營養化?
2.水體中過量的n、p來源?
3.什么是“水華”、“赤潮”?
4.富營養化的危害?
(答1、3、4略)(答2:水體中過量的n、p主要來自含有化肥的農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
作業:調查分析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對策。第二節
環境污染的危害一、環境污染的危害
1.大氣污染的危害①我國大氣污染類型及主要污染物 ②大氣污染的危 害 ③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2.水污染的危害 ①重金屬的危害 ②富營養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