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環境就該為孩子所用
幼兒園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這個家,應該是一個快樂向上、創新和諧的大集體。在這里,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用自己的雙手裝扮著,從室內到室外,從空間到地面,幼兒園里的每一處角角落落,都是經過我們的雙手布置而成。尤其是我們活動室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區都會說話。 隨著觀念的不斷更新,我們在環境布置上已經逐漸摒棄了過去那種追求完美、手段單一,幼兒很少參與進來的創設方式。努力做到遵循環境布置的七大原則:安全性、適宜性、自主性、豐富性、動態性、開放性、經濟性。老師們在不斷地學習,并在日常的環境創設中不斷地實踐、應用。首先是安全性:從區域的設置、材料的投放、取放的方式等各個方面確保幼兒活動的安全。
適宜性的應用:在主題墻飾創設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注意結合主題課程、以及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布置,充分挖掘主題墻飾的潛在價值,激發孩子與墻飾的更多互動,達到啟發智力、體驗情感、激勵行為、提高審美的目的。老師只是給幼兒的展示和操作創設好一個優質的環境,做好一個底,具體的內容以幼兒展示為主。動態性的應用:當《春天》的主題已過,但孩子們的興趣依然不減,一直還有小朋友在不斷地為春天增添美麗的花草,因此,我們把《美麗的春天》改成了現在的《美麗的大自然》,為孩子們繼續裝扮夏天、秋天、冬天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開放性的應用:《我就是我》的主題中,孩子們與家長一起制作相框,展示了自己不同的理想和愛好,還有孩子們喜愛的蛋寶寶,孩子們經常會在自由活動時來互相欣賞、講解;并與家長一起在探索區內觀察、探究各種各樣的蛋,體驗著成功的喜悅。同時,由家長提供的臨時資源,同樣可以作為孩子們觀察、研究的題目。如:家長送給孩子們的刺猬、蟾蜍等,都成為了孩子們研究的內容。 經濟性的應用:班級的各個區域內容豐富多彩,也都是孩子們進行創造、審美的地方,這里豐富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廢舊物品的再利用。這不,廢舊的泡沫地墊,剪成了各式各樣的車輛,輪子處挖出個洞洞,擰上玩具螺絲就能站起來進進退退,特受小朋友喜愛,各種易拉罐,搭上廢舊的地板塊,便成了一座座立交橋,橋上跑汽車,小朋友別提多開心了。
在強調以幼兒為本的今天,環境已經成為了孩子的第三位老師,給孩子創設怎樣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得到怎樣的提高,都是我們該考慮和創設的。我們現在不僅僅需要美觀漂亮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提供足夠多的操作和展現的空間和時間。因此,環境的創設仍然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班級就是我們和孩子的第二個“家”。良好的班級環境建設,將使我們更加快樂向上。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一定會繼續探索,更加科學地創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