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教案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
本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人文地理知識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內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學會閱讀相關圖表,分析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3.樹立進一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觀念。
第一節 人口再生產
教學目標:
1.了解人口再生產概念、類型及其轉變
2.了解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情況
教學重點:
1.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比較兩種“低自然增長率”的本質區別。
2.培養學生繪圖技能,讓學生對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有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讀圖、表,分析相關內容。
教學過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要求,這一單元內容屬于“人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大綱中要求的“人口發展”的內容,實際指的就是“人口再生產”。嚴格地說,人口再生產雖然是人口發展的基本內容,卻并不能等同于“人口發展”。兩者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發展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
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化及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人口素質反映的是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人口結構可包括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地域結構等,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本單元我們從人口再生產談起。
一、 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1.人口再生產概念:狹義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內部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
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不斷延續下去。實際上,人口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的集合體,其構成是錯綜復雜的。他們的年齡、性別、民族、文化水平、職業、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產過程中,不僅人口數量在變化,總人口中的年齡、性別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地域結構及人口的素質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意義上的人口再生產是廣義的人口再生產。
2.人口再生產的類型
人口再生產類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從數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產類型實際最終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表現有幾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
① 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口增長速度極低,表現為“原始型它
以極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極低的自然增長率為特征。
②農業的出現帶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生產力大發展,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這一期人口再生產類型稱為“傳統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較低的自然增長率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生產力大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改善,醫衛
生事業進步。這一時期的人口再生產類型表現為“高低高”的“過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為特征,人口增長速度很快。
④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化
等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為“三低”的“現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這一時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世代更替緩慢,人口年齡結構呈老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