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室町幕府(1338~1573年):天皇政權掌握實權沒有幾年,由于武士首領足利尊氏叛亂,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個傀儡天皇,日本歷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力量壯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年合并了南北朝,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室町幕府(1338~1573年)。
德川幕府(1603~1867年):1573年,織田信長的軍隊滅亡了室町幕府,織田信長死后,其部將豐臣秀吉掌握了政權,但豐臣秀吉沒有設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權力。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沒有取得勝利,不久去世。16xx年,豐臣秀吉的部將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在江戶開設幕府,開始德川幕府(也稱“江戶幕府”,1603~1867年)對日本260多年的統治,共經歷了15代將軍。
(2)政治特點:天皇是名義上最高統治者,而幕府首腦將軍掌握實權;形成幕藩體制。
天皇雖然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朝廷設在京都,但并沒有實權,而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將軍與大名都養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從將軍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祿米,但必須效忠將軍或大名,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他們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即幕藩體制。德川幕府為了從思想意識上培養武士這個支柱,大力宣揚武士應具有忠、義、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為其效力和賣命。
【備課資料】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內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日本武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在日本歷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后,作為封建貴族莊園的護從而出現的。后來武士不斷壯大,開始介入政治。它本身分化出將軍、大名、家臣、足輕、鄉士等20多個等級,成為日本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勢力。
封建時代的武士,以“忠孝”和“武勇”為最高信條,隨時準備去為他們的主人赴湯蹈火,為了表示他們的忠誠,維護他們的榮譽,他們會切腹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中國文化和經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文化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中國文化以“仁”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為核心。日本取了“義禮智信,忠誠孝悌”,唯獨忽略中國人奉之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兩國社會順序都是“士農工商”,但是中國是“文士”,日本卻是“武士”。
武士道作為一種思想已達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紀對領主、藩主的絕對忠誠。對上級無限的忠誠,絕對服從。注重信、義、勇三條準則,崇尚武力和冒險,大無畏的獻身精神,集體觀念高度深化。武士道從其發端之初起,統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聞書》,它的主題十分明確:榮譽,慷慨赴死,對藩主的忠誠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貫串全書。在危險的境遇中它不會去想怎樣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會勇往直前,投入敵人陣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稱為“戰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