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課 近代的科學和文化(二) ,之二
下面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英國。19世紀的英國文學也出現了兩位著名作家:狄更斯和哈代。限于時間,對兩位英國作家及作品的介紹從略,可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作一大致了解。
最后,我們把目光聚焦俄國。19世紀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教材上介紹的三位俄羅斯文學巨匠是享譽世界的重量級人物。普希金的詩歌,果戈里的劇作,托爾斯泰的小說都是世界文學百花園中的奇葩。
對泰戈爾和馬克·吐溫,應點明他們是歐洲以外的文學大師,在世界文壇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在對世界近代文學做過一番粗略的掃描后,我們再來考察近代藝術的發展軌跡,這也是美的歷程。要求學生閱讀第三國大字內容,對重要名詞進行圈注,然后出示下表,請學生完成。
表二:近代藝術成就簡表
國別
人物
代表作品
繪畫
音樂
前期
后期
建筑
教堂
皇宮
陵墓
關于繪畫成就,應將教材中提及的五幅繪畫名作以投影片或幻燈片展示出來,增強直觀性。教師可先問學生從每一幅畫中得到哪些信息?在此基礎上再幫助學生賞析。這里重點分析《自由引導人民》和《拾穗者》兩幅名畫。
《自由引導人民》最鮮明的藝術特征是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
命中巴黎人民與統治階級進行了驚心動魄的街壘戰,德拉科洛瓦目睹了這場戰斗,人民的英勇無畏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這幅畫除了寫實手法描繪巴黎街頭激戰的場景外,還以浪漫筆調塑造了一位一手執旗、一手持槍的女神形象,她是自由與權利的精神象征,是人性與解放的旗幟,她引導著學生、市民和工人沖鋒陷陣。她健碩而豐滿的身軀,回首振臂的姿態,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不僅是理想、精神的象征,儼然還是一位奮進的戰士。這是作品中的靈魂,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精神。
《拾穗者》的藝術魅力在于對生活的真實描繪和隱含其中的社會批判意識。在秋天的收割季節,三個上了年紀的婦人,拖著沉重的身軀,爭先恐后地在麥地里撿拾撒落下來的麥穗。她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終年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這片土地,但是收獲卻不屬于她們。遠處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麥堆堆得高高,麥垛旁停著兩匹馬拉的大車和忙碌的雇農。遠遠立著一個騎馬人—一地主或是地主的管家。不勞動者擁有一切,勞動者卻一無所有,還要靠撿拾麥粒糊口。這幅作品以凝練厚重、渾樸自然的繪畫語言,描繪出法國農婦樸實、勤勞、誠摯的品格,同時也無聲地傾訴著農民的貧困和饑苦、焦慮與哀愁,隱含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
關于音樂成就,重點介紹貝多芬。教師播放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片斷,讓學生感受貝多芬與命運抗爭、追求光明與自由的不屈斗志。關于貝多芬事跡,可作如下補充:
貝多芬的音樂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和革命精神,他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他的痛苦、歡樂、悲哀、喜悅、沉思、豪邁、悲壯、自尊、自信等,都是動蕩時代在他感情上的回聲。貝多芬后期的作品,貫穿了渴望自由,井為之不屈奮斗的英雄主義基調。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藝術成就,貝多芬的音樂都達到了高峰,堪稱是歐洲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苦難,與貧窮、疾病、殘疾、孤獨相伴。他26歲開始耳聾,49歲聽力全部喪失。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而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了人類。一個不幸的人,由痛苦鑄造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