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樂的發展與變化(專題八)
代表人物表現主義音樂,這個現代音樂的第一個主要流派,是以奧地利音樂巨人勛伯格和他的兩個學生貝爾格、韋伯恩為代表,緊隨在印象樂派之后產生的、一種相悖于印象樂派的美學思想和創作技巧的音樂流派。表現主義,以其極大的主觀性著眼于人類精神與體驗的直接表現。在抗衡著印象主義客觀性的同時,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共性特征。表現主義音樂的最大特征,是無視傳統,無視規則,不追求龐大、夸張,刻意追求精致、純樸,拋棄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樂表現的簡潔、單純、明快和熱烈。勛伯格,生于維也納,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家境清寒,曾在銀行當小職員。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后來與其門生韋伯恩和貝爾格一起形成“新維也納樂派”,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基本上自學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納影響,后逐漸傾向于無調性,代之以半音階風格的十二音體系,從而開創了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音樂理論。1933年勛伯格流亡到美國,后加入美國籍。晚年創作由朗誦、男聲合唱、管弦樂演出的名作〈華沙幸存者〉,用音樂向納粹提出強烈的抗議。其音樂理論與作曲體系對世界有較大影響,主要著作有《和聲學理論》、《和聲的結構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3)新古典主義音樂及其代表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音樂中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實驗性的流派和思潮,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經歷了一段較為穩定的風格發展過程。新的美學觀念和音樂思維層出不窮。從20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義可以說是影響面最大的一種音樂流派。新古典主義在美學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義及其引伸出來的表現主義那種夸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采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那里有音樂的純粹的美(不混雜詩或繪畫等);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性,而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新古典主義最典型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繆斯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詩篇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紀的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并以現代的技法與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的音樂風格。4、關于“風靡全球的搖滾樂”一目,建議教師講清: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