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動。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張,學習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客觀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
(3)認識孔子對中國及世界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了解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綿綿不絕的傳承關系和基本脈絡。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復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說,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閱、搜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局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孔子儒家思想禮、仁、中庸的理解及評價
[教學過程]
一、追求禮樂的一生———傳承禮仁文化,實現禮治社會
[探究問題1]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么影響?
時代: (1)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倍Y崩樂壞” (2)”周禮盡在魯”
影響: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對暴政
2、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
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孔子的生平?鬃,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鬃拥囊簧笾陆洑v了幼年學禮、從政失敗、周游列國、獻身文教等幾個階段。
(1) 自學禮樂(15歲)
孔子生在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家庭,孔子三歲時,先喪其父,十七歲時,又喪其母?鬃拥募医讨兄匾暥Y儀之教,生活貧困,促使他較早為謀求做事,學會多種本領,他自稱“吾少也貧,故能多鄙事!笨鬃忧嗄陼r期在季氏門下當過季吏(管理倉庫),還當過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觸到社會下層。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長于當時的文化中心----魯國,在周禮的熏陶下,6歲“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15歲時,就確立了堅定不移的學習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他學習魯國保存的中國古代文化,從中尋求治國救人之道。這一基本方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