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
(2) 從政失敗(51歲)
孔子最大的抱負,是希望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施行仁政,他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話,一年的時候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大有成效。孔子約自30歲起,就奔走于齊魯之間,希望通過從政來實現他的思想。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未獲統治者的重用,直到51歲,魯定公任他為中都宰,后來,他“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攝相事”。后因魯國執教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國
政治主張未被采納,原因:諸侯爭霸,崇尚武力,輕視禮儀。孔子從政下野后,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55歲時,便率領弟子周游列國。孔子先后經過衛、曹、宋、蔡、鄭、楚等十幾國,向各國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卻沒被采納,直到68歲時返回魯國。
(4)獻身文獻
孔子希望從政,長期未能實現,于是,他就招收弟子從事講學活動。他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他自己勤奮學習、融會貫通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后來即使在做官期間,他也未停止辦學。辦私學的成功使他聞名遐邇。在周游列國期間,他一方面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開展流動教學。晚年回到魯國后,孔子開始專心整理文化典籍,刪修《春秋》,專門從事教育工作。
[探究問題2]孔子一生的活動集中在從政、教學、著述三個方面。試述其主要活動
1、從政:擔任司寇;夾谷之會;周游列國
2、教學:”有教無類” ,開辟私人辦學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編輯“六經”
二、開創儒家思想
1、 儒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這一時期,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系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的禮法秩序受到猛烈沖擊。“臣弒君、子殺父、少凌長、庶廢嫡”等違背周禮的行為司空見慣,人際關系緊張。孔子決心通過恢復周禮,承擔繼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的社會道義,從而創立了以仁和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① 春秋: 奴隸制——封建制 “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經濟上:井田制崩潰,私田出現
政治上:分封制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② 孔子恢復周禮,傳承禮樂文化,創立儒家學派
2、儒家思想:
a、禮(孔子思想的目標、基礎)——禮是政治概念
① 禮的含義:西周實行對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嚴格規定的一套宗法登記制度。
“君臣有別,長幼有序”
② 關于禮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規范,“非禮勿……動”,從而形成西周時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時天下動亂局面。 ——克己復禮
③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