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屬于倫理概念
① 仁的含義:仁者愛人,包含仁愛、關懷、體諒、包容等一切美德,為人處事的最高道德標準。
② 關于仁的做法:“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親親為大”
反對政府向百姓課重稅,應“節用而愛人”(愛惜民力)
③ 評價: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 仁愛有等級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于不墜。他把倫理規范的“仁”與政治范疇的“禮”結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庸。
c、中庸(調整方法)——屬于哲學概念
孔子提倡“仁”的終極目的還在于“克己復禮”。他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周禮的規范,這就算有了仁德。做到這一步,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人民也因受到恩惠而消除其反抗斗爭。其目的在于維持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于不墜。他把倫理范疇的“仁”和政治范疇的“禮”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就是“中庸”。
“中庸”是強調“過猶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論。要求在認識事物時,通過研究這個事務在可能的發展趨勢中,就其不及和過頭兩個極端之間找出適中合宜的地方,如夫子所說:“叩其兩端而竭焉”。這個“適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兩極端之中點,一旦把它機械地固定在中點處,就犯了“折中主義”的錯誤。
在處理問題時,“中庸”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種傾向,或與某一種人完全一致,而認為應該調和不同的傾向,在各種不同的人之間進行適當的調和。也即所謂“和而不同”。
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靈活性,完全服從他所要達到的道義原則。其目的是維護不變的道的,這種思想帶有形而上學的特點。
①調整對象:禮和仁
禮仁關系:
“禮中有仁,仁中有禮”,維護既貴賤分明又社會安定的統治秩序
禮:等級規范; 仁:人際關系
禮 √ 仁 χ ——矛盾激化
禮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協調禮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義: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b、達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禮、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
3、影響:
孔子開創儒家思想,后來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學,西漢成正統思想,對于鞏固封建國家大一統起積極作用;但發展至宋明階段,阻礙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