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關于教育的對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無類”來概括,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夷狄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夷狄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勇氣與魄力。
孔子開創私學,讓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并使教育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動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
[探究問題3]“有教無類”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義?請列舉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義: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教育理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材施教”
2、教學目的:——使學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終成“君子”。
孔子的理想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為了實現大同世界,關鍵是要把仁愛思想灌輸到廣大群眾中去,為此需要培養一大批有志于弘揚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這類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藝、禮、樂等六個方面的德行與才能。
可見培養具有上述弘道與行道志向與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養目標。
孔子“教學目的”注重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和服務社會意識,有利于社會發展;但重義輕利,不利物質經濟的發展。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言傳身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等)
關于教學內容的實施(即教學過程),孔子明確提出應劃分為學、思、習、行等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后兩個階段則是知識外化的過程---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要“躬行踐履”。孔子是第一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觀點納入教學過程的教育家。
關于教學方法,孔子更有諸多輝煌創造,如: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叩其兩端、舉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傳,至今仍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
4、教學內容:——孔子整理過的“六經”。
“六經”成為封建社會的教科書。孔子思想也被整理為《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孔子晚年,皓首窮經改編出“六書”(《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以后被荀子尊稱“六經”,除“樂”失傳外,其余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可見,孔子從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的作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設等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樹,不僅為我國儒家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評價孔子
教材從孔子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與社會秩序和行為規范的影響、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對亞洲和整個世界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述。
1、積極意義:
(1)對中國:① 政治上,成為封建政治的理論基礎(維護一統);
② 文化上,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國古代教育傳統,保持文化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