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向整體的世界
課標要求: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認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從世界交流的頻率、規模、聯系方式等方面認識整體世界到來的含義;總結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階段及各階段的基本特點;科技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方殖民手段的變化,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各國影響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搜集科學家為科學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故事,在班級進行交流;總結電氣時代的科學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響我們的事例,認識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巨大影響;比較兩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程;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整體化進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整體世界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其中的罪惡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意識,尊重經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了解西門子、愛迪生等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學習他們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通過整體世界到來后世界經濟的互補性增強,認識開放地和獨立地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健康的人格;結合人類對世界的分割從暴力手段逐漸向和平方式過渡,樹立和平與發展并重的意識。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電氣時代的到來促進世界聯系更加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體。
難點:整體世界到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積極影響和導致世界動蕩。
教學建議:
(1)關于“電氣時代的來臨”一目,介紹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成果、經濟結構和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變化四個問題。
①條件:可引導學生與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際環境四方面分析。
②成果:19世紀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發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科學出現突破,技術不斷創新,新發明涌現,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世界市場形成。1866年,德國科學家兼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大功率自激式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開辟了“電力時代”。
③經濟結構變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汽車工業、石油工業、近代化工技術和化學工業也發展起來的,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
④壟斷:伴隨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日漸成為工業組織的支配形式。公司內部的生產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也發生變化,1917年在福特汽車公司建成自動生產流水線。1863年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為企業兼并創造了條件。
(2)關于“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講述了資本主義對外瓜分世界的條件、概況、爭奪的焦點和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四個問題。
①條件: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②概況:到19世紀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成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義體系的強大競爭對手,它們重新瓜分世界的呼聲最高,奪取殖民地的欲望最為貪婪,侵略擴張活動最為瘋狂,世界絕大部分土地被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