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向整體的世界
③爭奪的焦點: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羅河、剛果、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區成為爭奪的焦點。
④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在建立美洲體系的基礎上,把拉美變成自己獨占的勢力范圍,成立了“泛美同盟”。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論,即“海權論”;發動了“美西戰爭”,奪得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古巴淪為美國的保護國。20世紀初,美國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國倡導和設計新殖民主義。
(3)關于“世界連接為一體”一目,講述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使世界發展成為整體性世界的表現。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科書,師生共同解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有何新發展?為什么?讓學生了解世界市場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工業的發展與交通通訊手段使之然。最后請學生思考世界怎樣從分散、孤立狀態連成一體的?大體經過了哪幾個階段?在世界連成一體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關鍵作用?以此作為本課的小結,也是對本單元的總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文明地區與非工業化地區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