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教案
實行限制工商業政策。閉關鎖國本身就嚴格限制了商業活動,同時對工商業者采取歧視態度,嚴格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實行商品專賣,設立關卡、對工商業者財產恣意沒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把幕府統治限制工商業的政策與“工、商”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分析,進而理解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
(3)德川幕府統治開始出現危機,封建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第一,嚴格的等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統治,但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二,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第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德川幕府統治建立后,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農民負擔相對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因此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并逐步同農業分離,新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中心也隨之形成。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
第四,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封建主為解決經濟拮據,變本加厲地剝削農民,大幅度提高地租,增加各種捐稅,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19世紀中葉,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沖破封建等級觀念和法規的束縛,去做教師、醫生或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有的甚至投身為商人家中的養子,武士的特權和利益受到挑戰,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看教材“武士”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增加學生感
分析農、工、商的位次,探究出等級制中隱含著統治者對工商業的政策和封建經濟緩慢發展的原因性認識。
學生閱讀思考【學思之窗】,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商品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中下級武士窮困潦倒,從幕府統治的基礎轉變成反幕府統治的力量,進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簡要解釋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級制度。
解題關鍵:封建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
思路引領:德川幕府實行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等級的構成。
答案提示: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國所有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為統治階級,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及“賤民”為被統治階層,“農”的人數最多,為各種雜役、勞役的主要承擔者,工商業者在當時受到統治者歧視,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同時也激化社會矛盾。
黑船事件
(1)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背景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日本被納入侵略目標。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 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其實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就開始窺視日本,首先是沙俄。17xx年和18xx年俄國兩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絕。列強的多次叩關,均未能打破其鎖國政策,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在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后,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