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節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概念: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教師需要進一步指出,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鑒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于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經濟方面:①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里,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四、武則天的統治
建議教師講清楚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則天的政績,三是對武則天的全面評價。下面分別闡述:
(1)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則天協理朝政,逐步掌權。其實,她能掌權,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當時,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則天利用庶族官僚勢力,打擊了反對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2)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三點:首先,破格用人和發展科舉制度;第二,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這是武則天對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武則天執政期間,唐朝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時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繼續貫徹執行,又為“開元盛世”做了鋪墊。
(3)對武則天的評價:武則天在歷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但她也是一個有負面影響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大肆修建寺廟,晚年奢侈腐化等,導致社會動蕩不安。這些內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寫,教師講課時可提幾句,但不必多述。
五、開元之治
(1)“開元之治”出現的原因:①唐玄宗結束政局動蕩混亂局面,社會相對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親歷了不少政治斗爭,有一定社會經驗,比較留心政治,即位后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做到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勞動。
(2)唐玄宗統治前期主要政績。這些政績構成了“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
對其政績,教材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選賢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則天以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官府辦事效率。第二,大力發展生產。這是“開元盛世”出現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憶佛教在南北朝時期有很大發展,隋唐時更為盛行,武則天大力倡佛的史實,說明倡佛給社會造成危害,勞動力減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人民賦稅負擔加重,限佛與大力發展生產是一致的。第四,實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強對邊疆與內地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安定。第五,大興文治。除了教材內容,需要進一步闡明,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大興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興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繼續,也是封建社會在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對文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