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應”探究性教學設計
“多普勒效應”探究性--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 谷春生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挖掘出教材中所蘊含的探究性因素,精心設計相應的探究性課題,把學生置于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下面筆者以“多普勒效應”一節為例,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
一、探究性學習的前期準備
先簡單介紹多普勒效應源于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帶著女兒在鐵道旁散步時,聽到火車汽笛聲音調變化的偶然發現,啟迪學生應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或許偉大的發現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預習并自學本節的知識,使學生對該節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介紹一課外小制作,完成探究性活動的準備工作。
[小制作]:叫蟬──民間玩具。
叫蟬是一種用竹木制作的民間玩具,由鳴蟬(發音體)、細線和甩棒構成(如圖1所示)。轉動甩棒,使細線帶動鳴蟬做圓周運動,此時將會聽到音調起伏變化的鳴叫聲(類似蟬鳴)。而且叫蟬分別沿順時針、逆時針或低速和高速旋轉時均能發出不同的蟬鳴聲。
[制作方法]:取一小竹筒,用燒紅的細鐵釘在竹筒的底部戳穿一小孔,讓一細線穿孔系牢。再取一根筷子,在其粗端用刀刻一凹槽,在槽中熔入少許松香,細線的另一端套在凹槽中可以自由轉動。用萬能膠粘一對透明薄絹作為翅膀,稍加修飾,便制成一叫蟬。轉動筷子,使叫蟬繞筷子旋轉,此時叫蟬就能發出音調起伏的鳴叫聲。
[原因解釋]: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叫蟬是由蟬體(空腔)、空腔底膜和細線組成。甩棒使叫蟬做圓周運動時,細線被拉緊,細線的一端在棒上的凹槽中轉動,由于有松香細末的參與,加大了細線與棒的摩擦,從而通過細線使得竹筒底膜發生振動,膜的振動又推動竹制空腔的空氣產生共鳴,便聽到了聲音。
布置學生課外自己制作“叫蟬”,啟迪學生能不能通過設計方案來探究多普勒效應呢?
二、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
學生制作完成后,教師帶著學生列隊到學校操場完成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先旋轉自己制作的叫蟬,使其發出“知知……”的聲音。對于不發聲的叫蟬,教師指導學生改進,并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探索設計方案。然后,確定探究方案(學生興奮不已)。
將學生分成10組,選出叫聲較響的10個叫蟬做實驗。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探究,研究在哪些條件下會發生多普勒效應?(或者讓學生做實驗并設計方案自主探索研究。)
第一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勻速率快速旋轉細線(如圖1所示),使叫蟬發聲,該組的其他同學站在原地仔細聽,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探究后,學生回答:有。
第二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勻速快速旋轉細線(如圖1所示),使叫蟬發聲,該組的其他同學靠近或遠離叫蟬,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探究后,學生回答:有。效果比第一種情況更明顯。
第三種情況:一人在水平面內旋轉細線,使聲源(叫蟬)繞著人做勻速圓周運動,此人在轉動軸心處傾聽,判斷音調是否變化,是否有多普勒效應發生?探究后,學生回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