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應”探究性教學設計
四、探究性學習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興趣大增,思維的閘門打開,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
例1 小時候捕捉到的真蟬,握在手中,旋轉手臂,聽到音調發生變化的蟬鳴,是否屬于多普勒效應?
分析 蟬靠腹部的振動片振動發聲,一般振動頻率是一定的,即叫聲頻率不變。當用手在水平面內搖動它時,觀測頻率發生了變化,屬于多普勒效應。
例2 人耳聽到警車發出的警笛聲是否屬于多普勒效應?分析 老式警車的報警系統是一個可以繞軸旋轉的喇叭,置于汽車頂蓋上,喇叭口朝前。當報警時,該喇叭口沿水平面繞自身的軸旋轉(如圖8所示)。隨著警車的開動,使人們感知的觀測頻率發生改變,音調發生變化,故屬于多普勒效應。
新式警車是什么樣的呢?讓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訪公安部門,寫一篇探究性社會實踐報告。如果是,分析原因;如果不是,也要分析原因。
沒有探究就沒有科學。如果學生初次接觸探究性課題,探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如果學生多次開展過探究性活動,探究性學習可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最大可能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查閱文獻進行自主思維、動手實驗等,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發展自身的科學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