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紀事》學案
[學習目標]
1.圍繞中心,剪裁得當,重點突出。
2.學習本文語言的幽默,語言描寫中蘊含的真情實感。
3.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浸透對良師益友的感激、敬仰與懷念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記事寫人材料的選擇。
2.難點:親切、生動、豁達、幽默的語言中包含的辛酸的感情。
[導語]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金色的,因為有燭光晚餐、安徒生童話、還有外婆的彭湖灣,還有神奇無限的因特網,讓你們遨游世界。但是如果童年充滿了貧窮與艱辛,你又會怎樣呢?是抱怨生活對你不公平?還是樂觀豁達地正視生活?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于是之的《幼學紀事》,將讓你們體會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心態,感受別樣的人生。
[學習步驟]
一、詞語補釋:
*憋biē: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
*歿mò:死。
*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
*熏陶漸染:指人的思想行為長期接觸外界事物而受影響。
*不絕如縷:比喻技藝或其他方面的繼承人稀少,還比喻聲音細微。絕:斷,縷lǚ細線。
*令人神往:叫人一心向往。神往:一心向往。
*日久天長:形容時間積累得很久。
*寥寥可數:形容非常少。寥寥:非常少。
*立竿見影:比喻立見功效。
*良師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好朋友。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可想。
*兀立:直立。
忐忑:心神不定。
二、分析課文:
1.讀課文。
教師范讀一部分,學生續讀完全篇。(可配樂)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全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寫作者幼年的生活環境。(求學)
第一層(1自然段):作者貧寒的家境:祖母、母親寡居貧窮,沒有文化。
第二層(2自然段):作者家的環境:大雜院。
第二部分:寫作者幼年上學,遇到的兩位良師。(上學)
第一層(3自然段):過渡段,概述在艱苦而無文化的環境中求學的困難情形。
第二層(4自然段):過渡段,引出對小學時代兩位良師的回憶。
第三層(5自然段):回憶孔德小學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師。
第四層(6——12自然段):第九段:回憶衛天霖老師。
第三部分:少年輟學,陷入更加困頓的境地。(輟學)
第一層(13——18自然段):交代作者上學經濟來源和中途輟學的原因、經過。
第二層(19——20自然段):茫然待業的時間里,母子倆過著“一當二押三賣”的凄苦生活。
第四部分:寫作者輟學后苦心求學的經過。(業余求學)
第一層(21——23自然段):寫在待業期間,僥幸進輔仁大學中文系旁聽的經過。
第二層(24——27自然段):寫找到職業后,邊做事邊上夜校的經過。
第三層(28自然段):作者對那時惡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惡痛絕和對良師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懷念。全文的總結,議論點題。
三、研習課文落實重難點:
文章以“幼學紀事”為題,明確了記敘的中心:記幼年求學之事。
○作者一共敘寫了那些求學之事?
——記敘了幼年求學兩位恩師對他的影響:回憶了孔德小學一位忘了姓名的啟蒙老師;深情敘寫了一位默默的播種者,繪畫老師衛天霖。
——在待業期間,僥幸“混進”高等學府旁聽,沉醉在教授們精湛的講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仍去業校學習法語。
○作者為什么要寫求學之外的事呢?比如家境的貧寒,“一當二押三賣”的凄苦。
——正是因為生活在一個貧窮沒有文化的大雜院,才顯出作者堅持讀書的難能可貴,而能夠“沒有胡亂地生長”的原因是遇到了兩位良師。可見惡劣的環境,困苦的條件的交代是敘寫兩位老師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