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結構與規劃
[考綱要求]
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
[知識精講]
1.城市的作用與形態
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總是居于核心地位,對區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主要作用有:城市是區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區域的服務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不同等級的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服務范圍的大小也不同:各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在空間上相互重疊、交錯,形成一個層層嵌套的城市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城市等級越低,數目越多,服務范圍越小。
集中式:城市各組成部分都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優點是便于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各種設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領導和管理,并節省市政建設的投資
組團式: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片都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和生活,相互之間不相連屬,而是有一定距離。這樣用地顯得較為分散,各片之間的聯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設施的投資相對要高條帶式或放射狀。受特定條件的制約,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發展而形成。這種類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兩個方向,而且運距很長。但是這種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個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1)成因: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各個地塊的交通可達性和地價也各不相同,各項活動之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聚
(2)劃分:無明確界線,區內以某種功能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住宅區
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項職能,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工業革命前居住單元與勞動單元混雜布置,沒有出現明顯的地域分工,工業革命后形成
建筑質量上出現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位置上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低級住宅區往往與工業區聯系,高級
住宅區則與文化區相聯系
特大城市為了疏散過密的人口和工業,在距母城比較遠的交通干線興建衛星城,
使得一些職工的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分離,他們在母城上班,卻生活在衛星城的
居民點內
(4)商業區
特點: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分布于城市街道兩側
區位:區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費入口,所以商業區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處
中心商務區特征:城市經濟活動最為繁忙的地方;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內部存在著明顯的分區
(5)工業區
工業集聚的原因與意義:現代工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企業之間的協作和競爭性強。集聚既加強城市的經濟實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圍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為了降低成本,保護城市生態環境)
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運輸量大)
(6)其他功能區: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組成,是各類城市共有的功能區,有些城市還有行政區和文化區,而中小城市這些部門占地面積小,或是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應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