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閱讀
3.注意提高鑒賞能力
鑒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是文學作品閱讀測試的重點之一。最后一道綜合賞析題,固然考鑒賞能力,其他試題也往往兼顧鑒賞。從鑒賞的重點來說,一般包括謀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文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技巧等。
所謂“提高”,就是提高結合作品內容和具體語境作具體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讀的所謂能力。如XX年第22題的d項說:“‘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許多考生被“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等“動人”詞語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錯。其實“鳥戀舊林……”的比喻,幾乎家喻戶曉,根本談不上活用,更談不上新意。只要把這一比喻與上句“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聯系起來看,就能發現這個比喻“形象化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傳統”。XX年《長城》第2題第2問:“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其實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結尾是從“由是人們發現”引出來的,轉述的是“人們”的看法,而不是作者與“長城”直接對話,就可以作答。可惜我們的許多考生徒知“結合語境”的說法,而不會作“結合”的分析。這一點上確實要“提高”。
二、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話說知音
林 非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 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樣的記載。據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狂風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的天涯,扶搖真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 。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少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