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閱讀
本文第三、四兩段就是前文所說的“重點段”。為什么要加強對重點段的分析概括,以及怎樣分析概括,從這里可以得到啟示。
第22題考查鑒賞評價能力,答案是a、e。
a項正確沒有疑問。b項的問題有兩點:一是對“主要內容”的判斷,雖然文中用較多的筆墨敘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苦學琴的經歷,但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內容是如上題所說的“獨特看法”;二是“知音難覓但又可求”不能準確表達本文主旨,再則,文中也沒有談到知音“可求”還是“不可求”的內容。c項的主要錯誤在于“也融入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在文中找不到依據。d項的分析合會原文實際,從文中看不出末段對首段的內容作了“進一步闡釋”,而它闡釋的是作者的觀點。e項是正確的。可以運用結構分析法來分析分號前后的分句。后一分句的主干是“咆哮催促行動”,很容易看出知音傳說的鞭策作用。前一分句將非常抽象的“美感”轉化為“欣慰地咀嚼和回味”這樣形象的描寫,寫出讀者從中獲得的愉悅,也就是知音傳說帶給人的們的美感。
三、練習與答案
老 家
孫 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請假不準,總是難以成行。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 。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橫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一)
她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二)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三)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禾也拾也。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四)
現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五)
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歸宿。中年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六)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七)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八)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九)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們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有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