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文言實詞和虛詞(二)
模擬練習 1.(XX年廣州市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游虞山記 沈德潛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 “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磴道,遂陟椒②極。有土垤魂碣,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因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未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選自《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有改動)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頂。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虞山去吳城才百里 離開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理 c.山脈怒坼,赭石縱橫 裂開 d.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 體會 答案:c(a.距離,b.備辦、準備,d.知道、理解) 參考譯文:虞山距離吳城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終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將要到江陰去,當時乘船途經虞山下,遠望劍門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叉到江陰去,船停泊在山腳,進入吾谷,船夫欺騙我說: “距離劍門還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張少弋、葉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將要下雨,兩住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經準備好竹杖和登山屐,沒什么可阻止我的。從城北出發順著城邊走六七里,進入破山寺,這是唐代常建題詠詩歌的地方.現在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詩中的意思。于是從破龍澗上山,山脈突起并且裂開,紅褐色的石頭縱橫交錯,傳說是神奇動物龍的爪子和丫角磨過的痕跡,它們時隱時現。相傳龍跟神爭斗,龍不能獲勝,就沖破那座山離去了。傳說的內容接近荒唐,讓人迷惑,但這里有些痕跡,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層層疊疊彎彎曲曲的,翻越巒嶺,趕上石徑.就可攀登到山頂。上面有眾多山石累積成的土丘,我懷疑是古代的墳墓,但沒有碑文記承是誰妁墓一登上望海墩,向東凝望。這時云的顏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連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會,雨下起來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們從小路向南出發.沿途不斷出現奇麗的景色:兩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險峻的大山仿佛被從中劈開,兩邊的山崖對著張開,像那打開的大門,又像那直立的刀刃,這就是劊門。用劍州的大劍、小劍來擬稱它,是因為它們的外形相像啊。我兩腳斜著站了很久,不敢移動,但還是不忍離開、后來,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詢問山中的名勝之地。僧人指引說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宮和讀書臺;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巖,水流向下奔騰如彩虹一般,大風逆吹,水沫向上飛濺高達幾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門,虞山后面有一個石洞通往大海,不時有隱藏的海中生物,人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我聽得懂他的話,想問路前往游玩,但這時山上漉云濃密;風不斷刮來,非常寒冷,天上不時有雨飄灑,打濕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難以停一片留片刻。而稍停,我們就從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頓疲憊地踏上歸途。從此,春雨接連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