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文言實詞和虛詞(二)
武后覺得他的意見很好,提拔他做正諫大夫,同時主持編修國史的工作。后來因為年老有病辭去了職務,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張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學者編撰《三教珠英》,又繪制武三思、李嶠,蘇味道、李迥秀、王紹宗等十八人的畫像作為插圖,他們想聘請敬則,敬則堅決拒絕,不肯參與,世人都認為他品行高潔。后來被外派擔任鄭州刺史,于是辭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誣告他和王同皎關系很好,他被貶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沒有罪過之后,又改任廬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時,沒有帶淮南一件東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馬,子女都跟著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時候七十五歲。 4.(廣大附中高三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深慮論 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于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變封建而為郡縣 封建:封邦建國 b.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 兵革:兵器 c.其于治亂存亡之幾 治亂:治理亂世 d.籠絡當世之務 籠絡:包攬 答案:c (治亂:安寧與動亂) 參考譯文: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 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良醫的兒子難免會病死,良巫的兒子難免死于神鬼,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法術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忍心迅速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贏得天心,僅憑著微不足道的智謀,包攬天下的事務,想使國家沒有危亡,這從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難道天意會如此安排嗎? 5.(越秀區高三摸底調研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