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實詞及其他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學內容
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實詞及其他
二. 教學重、難點
(一)文言實詞
1. 詞匯的意義
幾個定義: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即一個音(字)就是一個詞,而一個詞又不止一音一義。一般說來,諸多義項之中,有一個是本義(大多是詞的原始意義),其他詞義是這個詞義引申義,引申義與本義之間,關系有近有遠,用法有同有異。
詞的假借義,也就是通常說的通假字,指古代漢語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韻部)的字可以通用。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數量少,語言里有這個詞,但是沒有記錄這個詞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
例:
從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
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歸去來》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諫》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2. 一詞多義
這是上一個問題的具體的陳說。一詞多義是漢語詞匯中的普遍現象,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最多,也是較難掌握的一項。如何掌握一詞多義呢?
① 要有所側重,要記某個詞在文章中出現頻率最多的義項。例如“負”在文言文中的常見義項有“敗”(“勝負之數”),“倚仗”(“秦貪,負其強”),“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承擔”(“寧許以負秦曲”),“背”(“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等。應側重記“倚仗”、“承擔”等義項。
② 只記多義詞的若干義項還不夠,還必須“因文定義”。從工具書和注解中選擇某個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就是如此。“櫓”這個詞在教材中出現過兩個義項:“船槳”和“盾”。在“檣櫓灰飛煙滅”句中,因為和“檣”(帆)并列,自然指“槳”(再借指戰船),而在“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句中,因為描寫戰況,“櫓”就指盾牌了。而在“修櫓轒辒”(《孫子•謀攻》),“泰山為櫓”(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櫓”卻又是“望樓”(古代瞭望敵情的建筑)的意思了。又如“黠”常見義項有“聰明”、“狡猾”一褒一貶兩個意思。在“里骨猾黠”句中,“黠”自然取貶義。在“齊武成帝子瑯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這段話里“因文定義”,“黠”當然取褒義。因為前面有“聰慧”,后面有“當有所成”。
3. 假借義
怎樣掌握通假字呢?
(1)要根據通假字用同聲同韻的字代替本字的特點,遇到某個詞用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就可以從字音或聲旁方面去考慮這個詞是否是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