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實詞及其他
5. 比及 (可譯為“等到……的時候”)
①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②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
八. 被動句
1. 見……于……:(可譯為“被”。)
①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現在這條溪水卻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 為……所……:(可譯為“被”。)
①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如果不這樣,你們這些人將都被劉邦俘虜!)
②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消減,月月割讓,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
③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東南飛》
九. 賓語前置
1.“唯……是……,(“是”無意,起賓語前置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可譯為“只”。)
① 唯命是從。
2. ……何……之有
① 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晉國怎么會滿足呢?)
③ 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
十. 假設
1. 誠……則……:(可譯為“如果……那么(就)……”。)
①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并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
②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 否則:(可譯為“如果不……就……。不然的話……就……。”)
①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話,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并且使它發揚光大,僅僅對這些遺事空發感慨(不付諸行動),這實在是活著的人的莫大羞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