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實詞及其他
14. 所謂:(可譯為“所說的,所認為。”)
①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上戰勝敵國。)
②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怎樣加句號和逗號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
③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登泰山記》(中間山谷中的水繞過泰安城下,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
④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 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說的天公啊,實在讓人難以推測;神明啊,實在讓人難以明白!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壽命不可預卜啊!)
15. 往往:(可譯為“處處,到處;常常。”)
①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于是,我頗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常常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項脊軒志》(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庭院內外開了許多小門,隔墻壘得到處都是。)
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
④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祭十二郎文》(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腳氣病,時常發作的很厲害。”)
16. 未嘗:(可譯為“從來沒有,不曾”)
①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蘭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總象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著這些文章而嘆息悲傷,心里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②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
③ 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哥中年時,去世在南方。當時我和你年紀還都小,跟隨嫂嫂送哥哥的靈柩回河陽安葬。隨后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伶仃,我倆沒有一天離開過。)
④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水總是象這樣不斷地流去,但始終沒有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最終沒有消損和增長。)
17. 謂……曰……:(可譯為“對……說,告訴……說;把……叫做……。”)
①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項伯答應了,對劉邦說:“明天一早,您千萬不可不盡早來向項王當面賠罪!”)
②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于是范增起身離席,到帳外召來項羽的堂弟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下不了狠心。”)
③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嗎?”)
④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老婆婆常對我說:”那里,就是你母親曾經站立過的地方。“)
18. 謂之:(可譯為“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①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游褒禪山記》(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
②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