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實詞及其他
3. 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
①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泰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就越急迫。)
② 而適類于余,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詩序》(而這些卻正好與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稱呼它,也是可以的。)
4. 向使:(可譯為“假如,如果”。)
①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如果當初韓、魏、趙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齊人不親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動身赴秦,趙國的良將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能夠與秦國相較量,或許不能輕易判定。)
5. 自非:(可譯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十一. 轉折
1. 然而:(可譯為“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么”。)
①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② 然而成敗易變,功業相反也。《過秦論》
2. 雖然:(可譯為“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 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祭十二郎文》(雖然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發將要變得全白,松動的牙齒將要脫落。)
十二. 其他
1. 得以:(可譯為“能夠”。)
①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所以,蓼洲周公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被贈予美好光明的謚號,榮耀于身死之后,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做座墳墓,把他們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經過此地沒有不下拜而哭泣的,這實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②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否則,使這五個人保全其頭頸而老死于家中,那么雖然能活滿其自然的壽數,但人們都能夠役使他們,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為之傾倒,在墓門前握腕痛惜,抒發其志士的悲感呢?)
2. 俄而:(可譯為“不久,一會兒”。)
①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口技》
3. 而況:(可譯為“何況,況且”。)
①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
②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
4. 而已:(可譯為“罷了”。)
① 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踐滅吳》(于是太宰嚭向吳王進諫說:“我聽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向我們屈服了,還有什么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