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新聞和訪談的閱讀復習
和張慧一樣,由學校提供的助學貸款已經被33.8%的貧困高考生認為是最有效的資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貧困的那部分人(25.5%),明顯對社會經濟資助更為渴望。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些年來政府相關部門不斷提高助學貸款的總量,但卻無法滿足同樣逐年增長的貸款需求。有數據顯示,截至XX年8月,我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數約1 562萬人,其中貧困大學生405萬人,約占學生總數的26%。截至XX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學生中,獲得助學貸款者的比例僅占14.6%——這說明,約有178萬貧困大學生未能取得助學貸款。
本次調查發現,有些人是主動放棄貸款和社會資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鎮縣馬林村洪莊、就讀于固鎮一中高三10班的張瑩瑩在調查中說:“不想申請社會資助是不想被別人看不起,我會盡量靠自己的能力和親戚的支持完成學業的。”
面對上大學后將面臨的經濟困難,94.7%的人表示“進入大學后將爭取獲得獎學金”,82.2%的人“希望通過勤工助學獲得一定收入來補貼生活費”。還有部分學生表示,大學期間要省吃儉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開支。
(選自XX年7月18日《中國青年報》)
9.結合文中調查,簡要概括高考貧困生的生活狀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關于“高考貧困生的生活狀況”的調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段,第六、七兩段主要講高考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第九段對高中教師的調查從側面反映高考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第八、十兩段主要反映貧困生的學習狀況及對上大學的認識;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貧困生的心理渴望與對前途的信心。所以,答案可從三方面概括。
【答案】 ①多數家庭總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不能湊齊大學第一年的學費;②多數貧困生品學兼優,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命運;③多數貧困生渴望得到社會經濟資助,對未來充滿信心。
10.文章開頭的悲劇令人痛心,結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劇在收獲季節里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兩起悲劇的發生,一是因為“不堪承受兒子讀大學的經濟重負”,一是因為自己無力湊夠女兒的學費。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張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給了貧困生家庭一個啟示:正視困難,勇敢面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第十二、十三段“助學貸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學貸款,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動放棄貸款和社會資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維護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貧困生要自立自強。
【答案】 ①貧困生家庭要正視困難,做生活的強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學貸款;③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維護受助者的自尊。
11.本文在新聞調查情況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這樣表達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