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巧用名人素材技巧寫出新作文
新作文:活用、巧用名人素材技巧
(如何靈活運用時鮮作文素材,走出“套話作文”的誤區(qū))
對于名人素材,現(xiàn)在用的已經(jīng)夠濫的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很多同學在運用中總是不加選擇、不加修飾地長篇累牘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能用嗎?絕對能用,但是一定要講究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樣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些素材呢?
一、把握一個運用原則:融入自我,感情真摯
高考《考試大綱》對作文有一個要求,就是“感情真摯”。歷史人物和我們距離較遠,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歷史人物素材時要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摯的感情,也就不可能運用此類素材寫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歷史人物。這就要求我們在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時,要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里”,用“我”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簡單地用一種人云亦云的大路貨去“套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同時,還要將“他”的行為與心理與“我”進行對接,讓“他”走近“我”,靠近“我”,與“我”心心相印。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動蕩著彼此的心靈感應,才能文真字切。惟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動讀者的心。
二、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運用歷史人物素材去寫有特定要求的作文,絕對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為手中有素材就用,也不能因為沒有素材而隨便拉一個來湊字數(shù)。首先就要想方設法讓素材與作文話題對接起來。這種對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會讓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將素材與話題對接,那還是不要用的好。更進一步還要求這種對接能有獨特的角度。因此對素材要尋找最佳的切入點。素材的切入點可有以下幾個角度:
1、從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切入話題。歷史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經(jīng)歷,是素材寶庫。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周游列國屢遇挫折卻毫不退縮的品格,屈原的愛國熱情和堅持理想的品德,項羽、荊軻、蘇武面對死亡的大無畏精神,陶淵明潔身自好的品德、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辛棄疾面對國家危難挺身而出立志報國的精神,等等。這些都能用來闡釋很多話題。例如安徽高考《彎道超越》:
人生有誰不想避開彎道,可生命的輝煌就必須經(jīng)過“彎道”的磨礪,不經(jīng)風雨,怎見彩虹,沒有曲折,哪來成功。毛澤東在領導紅軍反圍剿時,四渡赤水,南涉烏江,來往兜圈,盡走彎道。事后才知,不是走了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達開一樣葬身大渡河了。毛澤東在彎道中尋到了生機,走出了勝利。
蘇東坡,面臨過人生彎道,從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從皇帝、太后都欣賞的才子變成貶往黃州的遷客。就在黃州這個彎道上,蘇軾飲盡孤獨,洗盡浮華,從而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蘇子從彎道上走出了精彩。
2、從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話題。就是說要橫向拓展素材。這就要我們關注所寫人物周遭境況:他的親朋,他的同列、他的“上級”,他的“下級”,他所處的社會特征……也就是關注他的社會關系。例如對屈原要關注他和楚懷王的關系,對曹操要關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許攸等等)的關系,對諸葛亮要關注他和劉備劉禪的關系,對岳飛要關注他和宋高宗的關系。這里面也有很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挖掘。有些話題適合從這個角度切入。如“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競爭與合作”“信任”“寬容”等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