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分析綜合教案
b、黔敖施舍食物時的言行不文明,引起饑者反感,但后又向饑者道了歉。
c、饑者雖有志氣,但不應該不食嗟來之食,因為黔敖沒有惡意。
d、饑者不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表現了古代人民對生活的嚴肅態度。
[答案]c[解析]c項錯在“不應該不食嗟來之食”上,黔敖在施舍食物時言行不文明,給人感覺是一種侮辱性的施舍,引起饑者反感,反映了饑者的一種生活態度和人格尊嚴。由“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可看出a項是對的。由“嗟!來食!”可看出黔敖言行不文明,由饑者的表情和話語可看出其態度是很反感的,再由“從而謝焉”可看出黔敖及時道了歉,故b項正確。d項是對全文的最確切的一個評價,是這段文字的核心所在。
(2)對曾子的評論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一種調和妥協論調,表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b、這是對饑者的批評,認為黔敖向他道歉之后,他應該吃嗟來之食。
c、這是對黔敖的贊揚,認為他知錯能改施舍嗟來之食是對的。
d、曾子不可能說這樣的話,這是作者為表明自己的態度硬加上去的。
[答案]d[解析]d項在原文中沒有根據。
參考譯文:
齊國發生了大災荒。富人黔敖在路邊熬了粥,等待饑餓的人來了,就施舍給他們吃。有個餓得發慌的人,用衣袖蒙著頭,用繩子綁著鞋,昏昏沉沉地走過來,黔敖見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著湯,叱喝道:“喂!來吃吧!”那人聽了,翻起眼睛,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吆喝著施舍的食物,才餓到這種地步啊!”(黔敖)隨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終不肯吃,便餓死了。曾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定,完成10~14題。
上梅直講書(蘇軾)
軾每讀《請》至《鴟鶚》,讀《書》至《君夷》,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日:“‘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淵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日:“回,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叢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升斗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間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