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篩選與歸納精導
(XX年海南、寧夏卷)
1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尋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體內,似乎涌動著一種永不滿足、永遠求索、永遠前進的生命力。當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形成轟轟烈烈的熱潮的時候,他卻突然冷靜下來,陷入深沉的思索。農民張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現在他記憶的熒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覽棲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徑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歲的農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會調查,這時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動上前打招呼。原來這位農民姓張,家里有六個孩子。陶行知三句話不離本行,就問他家里有幾個識字的,張大哥皺著眉連連搖頭說:“唉,飯都吃不上,哪有錢來讀書識字啊!”陶行知告訴他,可以免費送他《平民千字課本》,只要學幾個月就能寫信、記賬、讀報。張大哥便請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過這個接觸窮苦群眾的大好機會呢?便欣然去了。那六個高高低低、衣不蔽體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認識:占總人口85%的農民如此貧困、如此沒有文化,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新的國民,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個改造鄉村教育的設想,開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壯實的種子。
經過陶行知嘔心瀝血的澆灌,這顆種子終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連續發表幾篇文章。他主張:“鄉村學校做改進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鄉村師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教師。”他希望每一個從事鄉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顆“農民甘苦化”的心,“把我們的心獻給三萬萬四千萬農民”,“叫一個個鄉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國的偉大的新生命”。這是他設計的從改造鄉村教育入手來改造中國的一幅理想藍圖。
陶行知不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義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家。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草擬了詳細具體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第一院簡章草案》。在他的建議下,成立了鄉村教育研究部,聘請了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金陵大學教授邵仲香為研究員,共同為籌備創辦試驗鄉村師范學校而努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久,許多報刊上出現了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招生廣告。清華大學教育系二年級學生操震球,看到廣告后寫信給陶行知說:“自信以我目前的狀況,欲效勞于社會,事之最急最要者,一為提高農民知識,二為增進農民生產。兩者須同時并進。此種責任,舍鄉村師范學校莫能當。此晚生所以決意從事鄉村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接讀您的來信,得知您愿意離開清華大學投考試驗鄉村師范,簡直讓我們五體投地地欽佩。國運盛衰決于一轉念間。倘使全國青年都能轉到各人應當走的道路上去,地獄都可化成天堂,還怕中國不能興盛!
您既有這種宏愿,我就應當把個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訴您。田家生活還是要蠻干的,您愿意嗎?您能打赤腳在爛污泥里奔走嗎?您不怕雪白的臉曬黑、手上起硬繭嗎?您不怕在風霜雨雪中挑糞嗎?您愿意和馬牛羊雞狗豬做朋友嗎?在城里人看來,這都是苦處;其實鄉下人并不以此為苦。縱然這是苦處,鄉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樂趣。鄉間山青水秀,盡您游覽。早上可以看旭日東升,引您興奮。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詠。豐收時節,您手里割著黃金似的稻子,那田家樂的山歌,不斷地洋洋乎盈耳。您還能親眼看見您所栽培的兒童個個桃李似長大成人,看見全村人人讀書明理,安居樂業。也許要到令郎令孫的時代才能看見,您能忍耐嗎?倘使經過這番考慮之后,您決意要來投考,我們萬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