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分析文章的結構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36)
文章的結構,實際是文章段落之間和段落內部的組合關系。分析文章的結構,實際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并進行合理的歸納整理。不過,文章的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閱讀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兩者并提的,這就是“分析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結構的目標
目標主要有兩點:
1.分清層次
分清層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層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層次(或說段內層次),前者通常稱為劃分成幾個部分,后者通常稱為分析小層次。
因為段內層次的分析與全文層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這里只說段內層次分析。
段內層次分析的途徑主要是辨類型、歸意群、找標志。
(1)分辨段的類型
段的類型從表達方式上說,分為敘述段、描寫段、說明段和議論段這四類。強調分辨段的類型,是因為段的類型不同,其寫作思路,結構特點也不相同。一般說來,說明段、議論段往往有中心句,主體句則圍繞中心句展開,有時還有小結句。敘述段、描寫段往往沒有中心句,各句圍繞客觀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時空或邏輯順序展開。懂得這一點,有助于段內層次分析。
(2)歸納意群
層次分析是著眼于內容的分析。所謂歸納意群,就是以句為單位,把句意密切相關的句子按意義歸納在一起,并以此為根據來劃分段內層次。一個意群,就是一個層次。
(3)尋找標志
一般說來,段內意群之間往往有標志性詞語或句子,如標先后順序的詞語,表遞進或轉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結性的詞語等等。找出這些標志性語句,有助于準確歸納意群分清層次、概括層意。
2.摸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具體是指開頭和結尾的關系,它們與主體部分的關系,以及前后照應的關系。摸清這種關系,既是分析結構的需要,也是弄清寫作思路的需要。譬如XX年全國卷第23題問最后一段“與倒數第三段的關系是什么?”,XX年綜合賞析題“a.本文以不會退色的鄉土情節開篇,開門見山;以鄉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這樣的試題大致上是屬于對文章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分析。
二、分析結構應注意的問題
主要應注意明確結構分析的目的。
分析結構、把握思路,都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提高閱讀效率。為此目的,分析結構和把握思路,不能滿足于辨別文章結構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還要探究這樣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圖。還拿XX年的高考試卷所選《長城》來說,當年第24題:最后一段寫道:“但人們告訴我: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呵,長城!”①這段文字與倒數第三段的關系是什么?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么?第①小題上文已說過,這里只說第②小題。
當年這一小題大多數考生都答得不好,得分率很低。“聯系全文看”,文章主體部分先寫“歷史上”的長城,說它是“一卷凄婉的歷史”、“民族封閉的象征”、“文化愚鈍的標志”;后寫開放的長城,說它開放而充滿自信。但在倒數第三段提出兩個問題:你愿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嗎?你能承受住歷史的再沖蕩和新世紀的胎動嗎?倒數第二段寫“你不語”、“群山不語”、“長天也不語”,即都不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還要不要回答呢?要!這最后一段就是作出回答:愿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解承受歷史的再沖蕩,因此這最后一段就表現出一種民族的自信力和自豪感,而這種自信力和自豪感即來自于歷史和現實,又表達了對未來的態度。其實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原來作者寫歷史上的長城,實際說的是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寫現實的長城,既反映新的形勢,又表現對發展趨勢的看法。而最后一段實際是寫未來的“長城”。如果考生能作這樣的分析和探究,這一小題就會答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