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分析文章的結構
。
3.“我”對“天”的看法,前后有什么改變?用自己的話回答。
(1)原來,“我”以為“天”是指 。
(2)后不,“我”以為“天”應該是指
。
4.下列對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作品的開篇顯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題卻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
于平淡,融哲理于淺顯,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b.本文的結構方式是先分后總。第一、二部分是分說,分別從祖母和愛因斯坦兩方面
說明人們對“謝天”的態度;第三部分則總結,得出結論。
c.本文以“謝天”為線索,將祖母、“我”及愛因斯坦對“謝天”的看法等三個材料組
織起來,從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d.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本文的一個藝術特點。比如作品通過祖母與愛因斯坦對“謝
天”的看法的對比,贊揚了愛因斯坦的偉大人格。
e.用“給周倉戴上眼鏡,給關平畫上胡子”的材料,表現“我”的幼稚無知,為下文
覺得祖母的話“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鋪墊。
附:答案及簡析
(一)
1.①楊柳枝條在春風中飄來飄去的樣子可愛;②生命力強;③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
供人用;④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本題實際是要求分析意群)
2.⑤⑥⑦⑧(句⑨“因此被人看做‘賤’的”同句④“因此人們說它‘賤’的”相對應,不是對全段的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