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語文作文常用八大思維方法
XX屆高考語文復習——作文常用思維方法(八大系列)
(1)高考作文常用思維方法之“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常所說的“概念的含義”就是概念的內涵。一個概念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屬的范圍。比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能夠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有語言、能思維,兩足直立的動物。”其中“動物”是“人”所屬的范圍,“動物”前面那四個定語,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適用范圍,或者說,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這個概念,就是諸如曹操、孫中山以及其他的具體的人。揭示概念的內涵,通常采用下定義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采用分類的方法。綜合使用下定義和分類的方法,可以使我們對概念形成深刻而具體的認識。
概念分析中通常還運用下列方法:1.解釋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為對社會、對人民的有用之才。”2.打比方。比如:“自負,像一個泥潭,陷進去了,就難以自拔而停滯不前;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難以將希望之火點燃。”3.舉例。比如:“文字要寫得簡練。”什么叫簡練呢?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為解釋)。舉一兩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只不過十四個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4.定范圍。比如:“在學業上要想取得成果,貴在一個‘勤’字,包括勤練,勤記,勤觀察,勤動手,勤思考,勤總結。”這些方法,從根本上說,也可以說是具體化或抽象化方法的運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在議論文寫作的審題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使議論文中心明確、集中。在短短的一篇議論文中,如果不將概念的內涵加以明確的界定,寫作中極易造成中心不明確,甚至“偷換概念”。比如高考作文《習慣》,有些考生從學習習慣談到生活習慣,從個人的習慣談到一個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樣寫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確,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思路,比如《人貴有自知之明》,作為一個論點,一個判斷,其中關鍵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對這個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應該包括“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了解自己的短處”兩個方面,據此中心論點就可以分為兩個分論點:“了解自己的長處是可貴的”,“了解自己的短處是可貴的”。如果再作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知道,所謂“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據此分論點還可以分解為更多的分論點,所以說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將論點分解為分論點,從而打開議論的思路。
第三,可以幫助我們展開論證。比如《知識就是力量》,要能夠論證“知識就是力量”,可以對“知識”和“力量”這兩個概念進行分析,所謂“知識”,就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所謂“力量”,既可以指個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個國家、民族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識,掌握了客觀規律,自然有助于增強個人的能力,增強這個國家、民族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據此論點便得以證明。
第四,對概念的理解正確、深刻,可以使立論正確、深刻。比如《談成才》,這是一個明確了論述范圍的題目,一個學生對“成才”的理解是“成為對祖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而這樣的人才,就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不僅需要具備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知識、能力,而且需要有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意愿。因此要能成才,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形成較強的能力,而且需要樹立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理想、志向。而一個班級集體如果具有良好的集體主義氣氛,對于學生形成、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理想、志向,是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據此,這個學生作文的論點便確定為“班級里良好的集體主義氣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這篇文章的論點比起一味談論成才與學習的關系的文章的論點,應當說是正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