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語文作文常用八大思維方法
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概括和綜合都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而且在議論文寫作中都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論點,形成文章的結論。但是從根本上看來,二者是有區別的。概括是通過分析、抽象,從某類個別對象具有某種特性,推廣到某類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特性,在概括過程中需要運動歸納法。概括的基礎是事物之間“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綜合的基礎是事物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比如,我們對某個農村來的學生進行分析,認為他具有勤奮學習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農村來的學生都具有勤奮好學的特點,這便是“概括”。我們對這個農村來的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勞動等方面都進行了分析,最后形成這樣的評價:這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勤奮刻苦、淳樸、踏實,這便是綜合。在實際運用中,概括和綜合可以交互為用。比如在綜合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這個學生具有勤奮刻苦、淳樸踏實的特點。先經過概括,然后再進行綜合,也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
概括時須注意如下三點:第一,盡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數”。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認識越可能具有正確性。否則我們在概括時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概括必須有正確理論指導,概括過程中必須借助于歸納法,從這個別事物的認識擴展到一般性認識,所形成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或然性。比如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練基本功、循序漸進、名師出高徒等論點。一個考生則概括出“觀察、思考問題要全面”,這種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這和該考生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是有關系的。第三,概括是為了形成普遍性的認識,但是要盡量防止所形成的認識籠統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將結論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題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畫。畫面的內容是一個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幾口井,都沒有找到水,結果便揚長而去。大多數考生往往只抓往這個人沒有恒心,結果干不成整整 這一特點,而沒有注意到畫面上清清楚楚地畫著,每口沒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沒有堅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認為“這里沒有水”,把握住這一特點,論點的概括將會更為明確。否則,不加限制地強調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強調其前提條件——掌握準確情況,認準方向,立論便會有失偏頗。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概括中形成的認識加以準確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對所形成的論點進行限制,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個別”、“少數”、“一些”、“許多”、“多數”、“絕大多數”和“全體”等用語的區別。2.態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語的區別。其他還要注意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盡可能廣泛的普遍性,又要盡可能加以嚴密的限制,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維的辯證法。
[思考和練習]
根據下列材料概括了四個觀點,哪一個是正確的?
材料: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則調查材料:美國康乃狄克州哲學家嘉納塞•愛德華在當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兒孫中有13人當了大學校長,100多人任大學教授,60多人當醫生,80多人成為文學家。美國紐約州有個與愛德華同一時代的酒鬼兼賭徒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為乞丐、流浪漢,7人因殺人被處死刑,63人犯過盜竊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殘廢者達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