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
再說評價作者的觀點。在第一段,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人,在他的青年時代,首先讀的是魯迅還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作者提出這個觀點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該段中,作者先簡要敘述自己的閱讀經歷,然后說道:“但魯迅仍然離我很近,周作人仍然離我很遠。”這樣說,既是對“有人說”的否定,又是提出上述觀點的依據。后面又說:“一個時代,是提倡供魯迅還是周作人,我想,對于今后整 整一代人也會產生很不同的影響“這實際上說明青年時代樹立正確閱讀觀、接受怎樣的人生影響的重要性,也是對上述觀點的發揮。再結合后文的內容,就可以對作者提出這一觀點的目的作出這樣的評價:闡明了青年朝代樹立正確的閱讀觀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一個時代所提倡的閱讀觀所具有的人生導向作用。
作者在文章末段說“我并不排拒周作人”,這也是一個觀點,對此讀者可自行評述。
依據觀點和材料相統一的原則 來評述材料的作用和作者的觀點,便是一種價值判斷了。
四、典型題分析
1.請參見第38講“典型題分析”第1題。
2.第三段中,作者說:“玻璃門根本不是門。”請聯系“門”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
這是XX年全國卷的第22題。解答本題,首先要弄清“門”在文中的主要含意。文章首段說門內“隱藏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又進而說,“一扇門的象征和奧秘在于它那隱秘的性質,”門的意義就是把隱藏在它內部的事物加的掩蓋,給心兒造成懸念。而“玻璃門”是完全透明的,不具有“隱秘的性質”,不解掩蓋藏在它內部的事物,也不解給心兒造成懸念,所以“玻璃門根本不是門”。依據這樣的分析,本題答案是:因為門的意義就是把隱藏在它內部的加以掩蓋,給心兒造成懸念;而玻璃門是透明的,做不到這些。或:因為玻璃門是透明的,毫無隱秘可言,而一扇門的象征和奧秘在于它那隱秘的性質。
五、練習與答案
(一)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題。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小時候,最恨的是毛筆,最怕的是父親。
畫畫,對于童年的我來說,是一種最可怕的刑罰。做美術教訓的父親,年輕時,也做過一段時間的畫家夢,可是,癱瘓的祖母,多病的母親讓他的夢碎了。于是,他便將他的圓夢之夢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樂宮壁畫》,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吳昌碩畫輯》,不知臨了多少回。那時,最怕父親說的一句話就是“臨畫去”。
直到今天,孩子們在童年該會的游戲,我一樣也不會。因為,那時在我做完一天功課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臨畫去”。
臨著臨著,畫畫已漸漸成為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父親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著父親,偷偷摸摸參加了一次什么大賽。雖然繳了一筆很可觀的參賽費,但那一等獎的獲獎證書事拿到了我手里的時候,那份瘋狂啊!十幾年的辛苦,終于沒有辜負我。
當我目光炯炯地把證書送給父親時,父親的臉上,只在剎那問掠過一絲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陣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嘆了一口氣,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也許,是我錯了,不該讓你走這條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親的滿目蒼涼。
當時的我,根本沒有的理解父親的話,父親也再沒有和我談過畫,對于我的畫,也沒有再評價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