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
那么,我想:我并不經常讀書更難得到好書,也不大懂音樂,最主要的我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為何會常常流淚?一個在北國的風雪中長大的孩子,一個當抄家的人踹門而入時貼緊墻壁站著的少年,一個肩扛檁子登木頭垛被壓得口噴鮮血的知青;我,不應該流淚,在苦難中也沒有流過淚水,生活越來越好了,我怎么會變得“兒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強悍,甚至暴躁。
后來我漸漸明白了一點:淚水,是另外一種東西。這些高貴的客人手執素潔的鮮花,早早就等候在這里,等著與音樂、詩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見面。這是一位司儀嗎?不,我是一個被這種情景感動了的路人,是感嘆者。
如果是這樣,我理應早早讀一些真誠的好書,聽樸素單純的音樂。
旋律或詞語,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當浪頭來時,你盯住遠處的一排,它邁著大步走過來,愈來愈近,就在與你相擁的一瞬間消散了。這是一種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們無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遠處又有浪涌來,就像使人腸熱的旋律、詩和眼里的淚潮。
因而我不必為自己難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匯報》)
1.文章第二段說“對不期而至的淚水,我很難為情”,原因是
答:
最后一段說:“我不必為自己難為情了”原因是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