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XX年的考試大綱對“文學常識和名篇名句”的總要求是:“ 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具體要求為“識記(a)”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①識記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國別和代表作;②識記文學體載常識;③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這一考點,從近3年課標地區的考試實踐來看,除福建卷在XX年單獨考查了“名著賞析”外,其余省市除浙江單獨考查外,多數與名篇名句.古詩文閱讀甚至現代文閱讀結合考查。“作家作品”考查“重要”的,“文學常識”突出“常”。這一考點有漸熱的趨勢。名篇名句的默寫是高考語文的必考考點,各省市的賦分不等,在4--11分之間。多數為5--8分。試題的材料多出自高中語文課本,課外名句的考查有減少的趨勢,以減輕考生備考的負擔。考查的重點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傳情的寫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發積極向上情懷的句子)。理解性默寫是根據話題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詩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記憶的基礎上對內容要理解,才能準確選擇,比記憶型默寫的難度有所增加。這種題型有漸冷的趨勢。
從XX年起,語文高考試卷增加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考點。這是對過去同類考試內容的繼承和發展。在1998年以前,高考有“默寫中國名言警句”一項。比較這兩個相似的考點,可以發現,它們都是為了引導高中生重視文化積累和語言積累,豐富高中生的人文內涵;要求考生默寫的都是“常見”的,知名度高的。不同之處是現在的要求提高了,增加了“篇”的要求。我個人傾向于“名篇”中的“名句”這樣的理解。
再從試題的表述看,過去是“寫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選三句);現在的表述是“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兩小題)。很顯然,過去試題著眼于句,而且每小題只要求默寫一句;現在的“空缺部分”,從XX年-XX年的試題看,至少是相連的兩句,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五尺應門之童”,多則要求寫出四句甚至五句,如默寫《念奴嬌?赤壁懷古》下片中的五句,這實際上隱含著“篇”的要求了。
從默寫的內容看,過去多為“警句”。所謂“警句”,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法,是“簡練而含義深刻動人的語句”從當時的具體試題看,多為包含哲理的句子。現在試題的范圍擴展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現的是一種人情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意味深藏的景物描寫。默寫這樣的句子在過去的試題中似乎很少見到。
再從默寫的材料來源看,過去默寫的名句多來自課本以外,課本內的則比較少。去年的全國卷和二省一市的試卷,默寫的材料,無論是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還是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清平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今年的李密《陳情表》.杜甫的《登高》。則全是來自課本(試驗修訂本?必修),而且全是要求背誦的。
記得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民先生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談到“默寫名篇名句”時,有兩點是值得重視的:一.默寫不會為難考生,要求默寫的是學過的,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知道”前似應加“應該”二字);二.在談到如何命題時說道,給篇名或者給首句,要求寫完全篇。(見《中學語文教學》XX年第2期)前者強調的是默寫內容的知名度,即“常見”,這已經得到證實。后者強調“篇”的概念。今年又說“名句名篇的默寫首先要能默寫課內要求背誦的篇目,在此基礎上能夠背誦一些課外的但常見常用的名句則更好。”事實證明,張先生不是隨便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