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文化經典閱讀題易誤點與對策
d.得到“幽”、“厲”之類的謚號,就“百世不能改” ,因此君主應施仁政。
、泼献诱f:“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保ā豆珜O丑上》)請結合文段中“圣人,人倫之至也”這句話,簡要談談你的理解。(3分)
答:
【參考答案】
8.⑴b(孟子認為應以堯舜為標準)
、剖ト舜笾谴蟮,是人類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著孟子對人格的最高追求,(1分)但圣人與一般人之間不是具有不可逾越的距離(或“圣人其實是從一般人中升華出來的” ),平凡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是可以達到圣人的境界的。 (2分)
【參考譯文】
孟子說:“曲尺、圓規是方、圓的最高標準,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標準。要做國君,就應盡國君之道;要做臣子,就應盡臣子之道,這兩者都是效法堯、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堯的方法來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方法來治理百姓,就是殘虐自己的百姓?鬃诱f:‘治國之路有兩條,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罷了!瘹埮白约旱陌傩仗珰v害,君主自身就會被殺,國家會滅亡;不太歷害,自身就會危險,國家會削弱。死后被稱為‘幽’、‘厲’。即使他有孝順仁慈的子孫,經百世之后也無法更改!对娊洝飞险f:‘殷商的鑒戒并不遙遠,就在那夏朝統治的時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七,(09寧德市質檢)8.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 ,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保ā睹献•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惡乎執?”(《孟子•告子下》)
[注]①輗(ní):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木銷子。②軏(yuè):義同“輗”。③硁硁(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里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④亮:通“諒”,誠信。
(1)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上選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對待是否誠信問題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民無信不立”,說明治理國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由此可以推斷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結論。
d.以上選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對待誠信問題上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當作座右銘,根據上面四個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答:
【參考答案】
8、(1)(c、不能據此反推得出結論)
。2)我們既要講信用,又要根據實際情況,用“義”的大原則來進行變通。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超脫出來,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讀書人,而做一個通權達變的人。
【參考譯文】
孔子說:“做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孔子說:“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堅決、果斷),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都輗要果斷,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孟子說:“君子不講求誠信,還有什么操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