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4
【分析】例題是考查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敘述了狄仁杰和高宗爭論的由來,b項敘述了雙方爭論相持不下的局面,都符合文意。d項更進一步分析了狄仁杰為什么堅持自己的意見,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項敘述高宗接受仁杰的諫勸,是因為仁杰十分講究語言藝術,用堯舜的寬厚仁愛來激勵高宗,使高宗進退兩難,這一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歪曲了原文的內容,答案應是c項。
2.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c級)
“文章”是個整體性概念,若加以分析,其中—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在議論文中,文章的論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論中,由中心論點引發的對現實的觀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觀點、態度的重要內容。《六國論》就是這樣。在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表現為對人物、事件的是非評價和愛憐憎惡。這種是非評價和感情態度,常常集中體現于作者所精心錘煉的議論句段中。《阿房宮賦》、《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促織》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體的記敘描繪中,也會滲透著作者的觀點和感情,《項脊軒志》在這方面就很突出。
[高考試題及解析]
例1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8)題(1995年全國高考題)
鄭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賢明,有節操,博涉書史,通曉治方。每善果出聽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聞其削斷合理,歸則大悅。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母乃還堂,蒙被而泣,終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徇國,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
隴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財貨連轂,彌竟川澤,惟備無資,單車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謂曰:“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遂相賦斂牛、馬、器物千萬以上,追送數百里。奮謝之而已,一無所受。既至京師,除武都郡丞。
時,隴西余賊隗茂等夜攻府舍,殘殺郡守,賊畏奮追急,乃執其妻子,欲以為質。備 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終不顧望,遂窮力討之。吏民感
義,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習山谷,其大豪齊鐘留者,為群氐所信向。奮乃率厲鐘留等令要遮抄擊,共為表里。賊窘懼逼急,乃推奮妻子以置軍前,冀當退卻,而擊之愈厲,遂禽滅茂等,奮妻子亦為所殺。世祖下詔褒美,拜為武都太守。
奮自為府丞,已見敬重,及拜太守,舉郡莫不改操。為政明斷,甄善疾非,見有美德, 愛之如親,其無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稱為清平。 ( 《后漢書•孔奮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盈數月輒致豐積 盈:滿 b.不以官屬禮之 禮:禮節
c.奮謝之而已 謝:拜謝 d.既至京師,除武都郡承 除: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