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精選2篇)
2023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 篇1
第三冊☆文言文(一)
一、基礎字詞
(一)通假字
《六國論》
⑴暴秦之欲無厭(厭,通“饜”,滿足)
⑵當與秦相較(當,通“倘”,如果)
《游褒禪山記》
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石鐘山記》
⑴南聲函胡 (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異義
《六國論》
⑴非兵不利 古義:不鋒利。
今義:沒有好處。
⑵其實百倍 古義:實際情況 ( 兩個詞, 代詞, 名詞)。
今義:副詞, 實際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⑷至于顛覆 古義:表示由于上文所說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連詞)。
⑸智力孤危 古義:智慧和力量。
今義:理解事物的能力。
⑹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 先例, 舊事。
今義: 真實或虛構的有關人物或事情。
《游褒禪山記》
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目,十一。
⑵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程度副詞,很,十分。
⑶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⑷于是余有嘆焉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
今義:合用為連詞。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古代是兩個詞,至,到;于,介詞,引進行為的處所。今義: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伶官傳序》
⑴豈非人事哉 古義:是名詞“人”與動詞“事”組成的主謂詞組。
今義:有關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管理、調配等事宜。
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古義:屬官、屬吏。
今義:投身到(事業中去),或指(按規定)處理。
《石鐘山記》
⑴空中而多竅 古義:中間是空的。
今義:天空上。
⑵自以為得其實 古義:那事情的真相。
今義:實際上。
(三)一詞多義
《六國論》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兵器,軍械)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兵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出使)
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有人)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相當“有的……,有的……”)
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或 或未易量(也許,或許)
賤賊公行,莫之或止(用在動詞前,加強不定語氣)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如果)
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或者)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憂慮,擔心)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憂慮,擔心)
為操后患(禍患)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禍害,災禍)
患 愈膏肓之患難(疾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諱忌)
茜有眼患(病)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危害)
趙宣子驟諫,公患之(厭恨)
時有患瘧疾者(生病)
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大致,一般)
率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將率不能(主將)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順著、沿著)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規格、標準)
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吾得兄事之(應該)
得 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具備)
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此言得之(對、合適)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擅長:善于)
善刀而藏之(通“繕”,修治。引申為揩拭)
善 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詞,可譯為“好”“對”)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時著名琵琶師,后也作以指琵琶師或曲師)
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固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游褒禪山記》
有碑仆道(道路,名詞)
道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何可勝道也哉(說,動詞)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有,動詞)
為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是)
于人為可譏(是,動詞) "
非常之觀(平常,尋常,形容詞)
常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常常)
常在于險遠(常常,副詞)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 當其欣于所得,暫得于已,快然自足(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然而,連詞)
《伶官傳序》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容易)
當與秦相較,或末易量(輕易)
易 以亂易整,不武(代替)
天下事有難易乎(容易)
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憑借,介詞,
以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用,介詞)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關系)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
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歸附,歸依)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返回)
歸 知其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歸還)
若水之歸下也 (歸聚,匯聚)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返回)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請其矢(祭告,禱告)
告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告訴,告知)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告之于帝 (上報,報告)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祭告,禱告)
《石鐘山記》
微風鼓浪(振動)
鼓 噌吰如鐘鼓不絕(鑼鼓)
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彈奏)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擊鼓)
有大石當中流(擋住)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
當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在)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對著)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連詞,表承接)
余固笑而不信也(連詞,表并列)
而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連詞,表轉折,可是)
涵淡澎湃而為此也(連詞,表因果,因而)
吾恂恂而起(連詞,表修飾 )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連詞,表假設 如果)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⑴日削月割, 以趨于亡 (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⑵有泉側出(側,從旁邊)
⑶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夜、東,在夜里、向東)
⑷負而前驅(前,向前)
⑸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乘小船)
⑹事不目見耳聞(目、耳,親眼、親耳)
⑺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里)
2.名詞活用作動詞
⑴能守其土, 義不賂秦 (義,堅守道義)
⑵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禮遇)
⑶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
⑷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⑸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命名)
⑹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名,命名)
⑺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名,識其本名)
⑻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
⑼抑本其成敗之跡(本,推究)
⑽微風鼓浪(鼓,振動)
⑾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
3.動詞活用作名詞
⑴蓋失強援 (援,援助)
⑵秦以攻取之外 (攻,進攻的手段)
⑶而其見愈奇(見,見到的景象)
⑷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獲)
⑸桴止響騰(響,聲音)
⑹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傳,流傳的文字)
4.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⑴小則獲邑, 大則得城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⑵常在于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險遠的地方。)
⑶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令人迷亂 )
⑷禍患常積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情)
⑸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謀有勇的人物)
5.形容詞用作動詞
⑴不能獨完 (完,保全)
⑵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⑶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⑷亂者四應(亂,作亂)
6.使動用法
⑴李牧連卻之(卻, 使……退卻,擊退 )
⑵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使……錯)
⑶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亡:使……興、使……亡)
⑷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
(五)成語積累
【披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例句:為了早日修好這條鎮連結路,塘河鎮的干部、群眾披荊斬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切實把道路改建工程當作自己的事做,為塘河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薪:柴草。
例句:但有業內專家卻認為,光伏企業資金充裕、產能擴大后,又陷入新一輪爭搶原料和市場的怪圈中。這不僅無法化解行業危機,反而是抱薪救火,適得其反。
二、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⑴賂秦則力虧, 破滅之道也
⑵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⑶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⑷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
⑸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⑹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⑺此余之所得也。
⑻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⑼此三者,吾遺恨也
⑽燕王,吾所立
⑾所在皆是也
⑿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⒀此世所以不傳也。
2.狀語后置句
⑴趙嘗五戰于秦
⑵其勢弱于秦
⑶盛以錦囊
⑷系燕王父子以組
⑸智勇多困于所溺
⑹得雙石于潭上
3.賓語前置句
并力西向
4.定語后置句
⑴茍以天下之大
⑵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石之鏗然有聲者
5.被動句
⑴泊牧以讒誅
⑵日削月割
⑶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⑷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⑸智勇多困于所溺
6.省略句
⑴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
⑵然力足以至焉
⑶盛以錦囊
⑷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⑸今以鐘磬置水中
⑹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⑺扣而聆之
⑻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三、名句名篇
⑴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⑵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四、文學常識
1.蘇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散文家。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以文章著名,后人并稱他們為“三蘇”,皆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嘉祐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臨川人,封荊國公,也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已學過其作品《傷仲永》,有《臨川先生集》。
3.歐陽修(1007-1072),宇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并編有史書《新唐書》《新五代史》。
4.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五、作文素材
1.六個大國,居然被地處西北的秦國各個擊破,這一歷史事實,千百年來引起歷史學家極大的興趣,論述的文章很多,蘇洵的《六國論》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實,有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六國雖然強大,但并不團結,甚至彼此隔岸觀火,勾心斗角,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壘,而是一比一,甚至零點幾比一的對壘了。這種貌似強大而其實一盤散沙的現象,我們平時不是也看得多嗎?
使用角度:①團結合作。
2.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績,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業的頂峰,不少人還在做著這樣的白日夢。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朋友,不要在平地觀望了,到“險遠”處去尋求“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吧。
使用角度:①努力。②最好的風景。③更上一層樓。
3.自信是一種良好的素質,盲從則是可悲的行為。要想不盲從,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過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從,他曾與四位朋友去游褒禪山的一個山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本來漸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說“不出,火且盡”,結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發現,“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我們在生活中,不是也經常遇到這種令人后悔的事嗎?
使用角度:①自信。②盲從。
4.志、力、物三者,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的三大要素。有遠大的志向,還得有真才實學,最好還獲得某些幫助,或者良好機遇。王安石在游褒禪山時,就悟出了這個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樣?
使用角度:①成功的要素。②志、力、物。
5.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載倒在太平享樂之中,如后唐莊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歐陽修感嘆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樣載倒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嗎?
使用角度:①反腐倡廉。②自律。
6.“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有調查才有發言權,不經調查即道聽途說,或瞎指揮,肯定誤事。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命名的來由,“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雖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為就值得贊揚。
使用角度:①調查研究。②科學態度。
基礎達標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⑴暴秦之欲無厭( )
⑵當與秦相較( )
⑶長樂王回深父 ( )
⑷南聲函胡 ( )
⑸至莫夜月明( )
答案:⑴厭,通“饜”,滿足⑵當,通“倘”,如果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⑷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⑸莫,通“暮”,晚上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⑴其實百倍
⑵智力孤危
⑶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⑷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⑸豈非人事哉
⑹空中而多竅
答案:⑴實際情況 ( 兩個詞, 代詞, 名詞)⑵智慧和力量⑶先例, 舊事⑷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⑸是名詞“人”與動詞“事”組成的主謂詞組⑹中間是空的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然視其左右
b. 常在于險遠
c.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d. 或未易量
e.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f.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g.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h.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i. 此言得之
j.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k.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l. 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m. 微風鼓浪
n. 有大石當中流
答案:a.然而,連詞b.常常,副詞c.憂慮,擔心d.也許,或許e.假使f.兵器,軍械g.禍害,災禍h.全都,一概i.對、合適j.頑固,固執k.容易l.歸附,歸依m.振動n.擋住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并加以解釋。
a. 日削月割, 以趨于亡
b.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小則獲邑, 大則得城
d.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e. 李牧連卻之
f. 而其見愈奇
g.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h. 禍患常積于忽微
i. 負而前驅
j. 能守其土, 義不賂秦
k. 火尚足以明也
l.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m.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n. 函梁君臣之首
o. 常在于險遠
答案:a.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b.名詞活用作動詞,筑舍定居c.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e.使動用法, 使……退卻,擊退 f.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g.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h.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微小的事情i.名詞作狀語,向前j.名詞活用作動詞,堅守道義k.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l.使動用法,使……興、使……亡m.動詞活用作名詞,流傳的文字n.名詞活用作動詞,用匣子裝o.形容詞用作名詞, 險遠的地方
5. 文學常識填空。
⑴蘇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 家。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以文章著名,后人并稱他們為“三蘇”,皆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 》。
⑵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臨川人,封 ,也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已學過其作品《傷仲永》,有《 》。
⑶歐陽修(1007-1072),宇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并編有史書《新唐書》《 》。
⑷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 一派,有《東坡全集》《 》。
答案:⑴散文 嘉祐集⑵荊國公 臨川先生集⑶史學 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⑷東坡居士 豪放 東坡樂府
6.將下列文段的橫線處補充完整。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夫 ,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答案: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夷以近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其孰能譏之乎
閱讀廣場
【文本集訓】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②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④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參考答案:①判:分,分辨。②事:侍奉,對待。③速:招致。④再:兩次。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②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參考答案:①秦國除了用攻占獲取土地之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 小的就得到邑鎮,大的就得到城市。②(六國)一直發展到滅亡(的地步),按道理講本來也應該是這樣的。③齊國并不曾賄賂秦國,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它討好秦國而不幫助其他五國。
3.“至丹以荊卿為計”指的是荊軻刺秦王的事。荊軻刺秦八百年之后,唐代詩人駱賓王送客易水,想起荊軻之事,作詩憑吊,題為《于易水送人》。請你寫出這首詩。
參考答案: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4.對本文選段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國諸侯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主要原因在于賄賂秦國,而不在戰爭。
b.如果燕國不派刺客去刺殺秦王,就不會招來災禍,燕國就不會滅亡。
c.從文章內容來看,以土地賄賂秦國的諸侯國是楚、韓、魏。
d.對于齊、燕、趙三國滅亡的具體原因,作者既從正面進行分析,又從反面作了假設,來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解析:文中只是說燕國派刺客去刺殺秦王,給自己招來災禍,但是并沒有說燕國不派刺客就一定能保全自己。
答案:b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b.或曰此鸛鶴也 或:或許
c.余方心動欲還 方:正 d.如樂作焉 作:演奏
解析:“或”的意思應該是“有的人”。
答案:b
6.下列加點字活用類型與例句不相同的是( )
例: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a.大石側立千尺 b.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下
c.函梁君臣之首 d.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解析:c句中的“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匣子裝。例句與其他三項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均為名詞作狀語。
答案:c
7.下列“相”字的用法及意義,與例句相同的是( )
例: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a.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b.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d.不久當還歸,還必相迎取
解析:例句與b句中的“相”均為副詞,相互,互相。其余的均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答案:b
8.關于文段內容及表達技巧的分析,下列說法有誤的—項是( )
a.文中描繪絕壁下的夜景,用了比喻和對比的修辭,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十分逼真,讓人感到陰森恐怖,如臨其境。
b.這段絕壁下的夜景描寫,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下”伏筆。
c.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道元的說法,而且為末段嘆酈
說之“簡”作好鋪墊。
d.作者在文中寫到兩次“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謂邁曰”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后者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
解析:“有聲有色”這一說法不確切,“有聲”是對的,可“有色”就不準確了。
答案:a
2023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 篇2
《詩三首》復習資料:迢迢牽牛星、歸園田居、飲酒
一、拓展閱讀:
泰戈爾說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正像所有的愛情悲劇一樣,彼此深愛著對方,但卻不能長相廝守。這是一種惘悵,傷心,凄涼的意境。人世間最悲哀之事莫過于此。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另外一首《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1.誦讀:
迢迢牽牛星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說說詩文大意:
一邊是遙遠的牛郎星,
一邊是隔著銀河的燦爛織女星。
輕巧地擺動著柔美潔白的雙手,
一扎一扎地穿梭織布。
整天都織不出布來,
相思的眼淚零落成雨。
清清的銀河水淺淺,
相隔的距離又能有多遠?
隔一條清清的銀河,
只能含情注視脈脈無語。
3.詩歌淺析:
這首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寫織女隔著銀河遙望牽牛的愁苦心情,實際上是比喻思婦與游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
《迢迢牽牛星》起首兩句描寫環境,中間四句描寫織女,最后四句點明離別的根源和哀怨:詩中充滿著濃厚的浪漫氣息,將神話和現實和諧地結合起來。全篇十句有六句以疊詞起頭,使詩具有很強的音樂節奏美感。
思路結構(板書)
牛郎織女 兩星相隔
↓
神話 織女相思 基調 哀怨
↓
分離之痛 情景交融
現 實 相愛受制
人間男女 不能歡聚
(視教學時間可選講下述內容)
4.探究性學習: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寫出了遙遠;“牽牛星”,俗稱扁擔星,在銀河南岸;這是從織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漢”,銀河;“河漢女”,織女星,在銀河的北岸,與牽牛星隔河相對。由兩顆星隔銀河相對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將牽牛星推遠,以下就織女星寫出許多情致。這是從遠景寫起的。
開頭兩句是環境描寫。秋夜星空寥闊明凈,對幽閨思婦來說,最容易觸動她們的別緒離愁,把她們引入碧海青天的夢幻世界;而銀河兩旁的牛女雙星的方位和有關雙星的故事傳說,更使得眼前景物和離人的現實心情很自然的結合起來,豐富了這一夢幻世界的內容,也給詩作渲染上了一層凄麗的悲劇色彩。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這是一首思婦詞,所以就從女方著筆。詩意是:織女星擺動著她一雙細嫩柔長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著織布機上的梭子。景象由遠漸近,并由此而生情。織女是織神,在神話傳說中,天上綺麗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見人們對于她一雙纖手有著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詩人通過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現了出來,并且是那樣的美,那樣的富有詩意。那詩意的美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層轉折。為什么她在終日“札札機杼”聲中卻織“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情感的相思與現實的阻隔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那銀河又清又淺,相距也不很遠,可就是不能相會。怎么理解“相去復幾許?”到底“相去”遠不遠?“河漢清且淺”,空間距離上理應相去不遠;然而情感的相思卻又因無法傳遞顯得非常邈遠,因為——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盈盈”是水清且淺的樣子;“脈脈”,寫含情相視的樣子;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揭示出現實與相思的尖銳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動人。這是最后兩句,水到渠成地鮮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并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恐不確。“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是形容女子儀態之美好,織女既被稱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于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 “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句詩用了“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于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二、詩歌知識鏈接:
1、五言詩古詩的興起
西漢至東漢4XX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其中以兩漢樂府民歌和東漢后期無名氏文人五言古詩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所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志著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詞之要”(鐘嶸《詩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并且發展為泛指后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離騷 漢賦
雜言 四六文(駢體文) 漢末、魏、晉詩歌
長于抒情 長于抒情 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文人創作 文人有意識向
詩經 漢樂府 民歌學習,創作
四言 五言 五言抒情詩,五言
長于敘事 長于敘事 詩走向成熟,同
民間文學 時出現七言詩。
漢魏晉詩的主要詩人和作品:
漢末文人詩最成熟的五言詩作品《古詩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龜雖壽》(舊題樂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曹植《白馬篇》。
建安七子:嵇康《贈秀才入軍》
西晉的正式詩人:左思《詠史》
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飲酒》《歸園田居》系列
東晉末謝靈運的山水詩,代表作《登池上樓》
漢魏晉詩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發展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的《文選》,究竟產生于何時,由何人所作,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近代梁啟超根據《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點,指出它們“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后不過數十年間所作”,并論證它們應是東漢后期安、順、桓、靈帝年間,約公元2世紀的作品(《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取得了比較合乎實際的結論。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路,上層士流結黨標榜,文人士子備受壓抑。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文人士子或為避禍,或為尋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古詩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寫仕途碰壁后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和離別相思之情,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的詠嘆中,感嘆抒發中,突出的是一種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歡樂少有、悲傷長多的感喟。這些詩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反映了東漢末年儒家思想崩潰,身逢亂世的中下層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對短促而苦難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對現世人生的懷疑和否定的同時,也標示著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蘊含著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深刻不滿。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大抵屬于中下層文士,熟悉本階層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情緒,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歌藝術上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傳統,吸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詩經》的賦、比、興表現手法,在“古詩”中得到廣泛運用。有的作品還在題材、語言、意境等方面,表現出《詩經》的影響。如“迢迢牽牛星”,寫織女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發展了《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的想象;“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的比興,提煉《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等語而成;“東城高且長”中“《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詩經》作品。而“涉江采芙蓉”則顯然受到《楚辭•九歌》的影響和啟發。但“古詩”與樂府民歌的關系最為密切,其間并無鴻溝。“古詩”形式原是學習、模仿樂府民歌的,許多作品留有樂府四句一解的痕跡。有的“古詩”作品本屬樂府歌辭,如“生年不滿百”來自樂府《西門行》古辭。不少“古詩”作品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環復沓,排比重疊;“青青陵上柏”曉喻通俗;“迢迢牽牛星”以民間傳說為題材;“客從遠方來”用雙關隱語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凜凜歲云暮”等抒情詩都采取敘事方式傾訴衷情,運用比興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強了民歌情趣。但“古詩”的形式、技巧較之樂府民歌更為細致工整。
劉勰概括“古詩”的藝術特色是,“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以《古詩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淺出的精心構思,富于形象的比興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淡語言,融合一爐,形成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其中的游子詩多屬感興之作,寓有哲理,意蘊深長,耐人尋味;而思婦詩意在動人,所以形象鮮明,感情含蓄。前一類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澗中石”起興,而后如同閑話,卻有層次,有對比,在描寫小民適意娛樂和王侯窮奢極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貶,結語“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點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則以悲秋起興,鋪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時節物候變化,渲染炎涼氣氛,然后直截指責朋友不相提攜,結語點破不講交情,“虛名復何益”,借以警世。后一類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傾訴別離相思之苦,似乎脫口而出,信口絮叨,實則從追敘遠別到強作自慰,隨感情發展,波瀾起伏,結構精致,銜接自然,而以直白為主,穿插比興,語言精練,形象明快,確是“古詩”獨特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凜凜歲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樣的藝術特點。
在文學史上,《古詩十九首》所代表的東漢后期無名氏五言詩,標志著五言詩歌從以敘事為主的樂府民歌發展到以抒情為主的文人創作,已經成熟,同時也為魏晉南北朝以五言詩型為主體的文人詩歌的高度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們的作品在梁代已獲高度評價,劉勰推崇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稱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學習、摹擬、繼承發展“古詩”手法、風格的詩歌創作,始終不絕如縷,可見其影響甚為深遠。
3、蕭統與《文選》
蕭統,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武帝天兼元年立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
三、其它備課資料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窮巷寡輪鞅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釋】①野外:這里指農村。人事:人際交往,這里主要指與官場的來往。②輪鞅(yāng):鞅是拉車的皮帶,這里指車馬。③塵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撥開野草。⑤我土日巳廣:我開墾的田地一天天在擴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②,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①南山:指廬山。②興:起床。理荒穢:即除雜草。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①,浪莽林野娛②。試攜子侄輩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壟間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馀。一世異朝市⑧,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⑨。
【注釋】①去:離開。②浪莽:聯綿詞,廣大貌。③試:這里作副詞用,初也,偶也,轉意為“偶爾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叢生的雜草荊棘。⑤丘壟:墳墓。⑥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為一世。異朝市:市朝變遷。⑨幻化、空無:佛教大乘教派的教義是空,東晉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無宗、本無異宗、幻化宗、心無宗,詩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義解釋,不含宗教色彩。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①,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雞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注釋】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過濾。濾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鄰而成局。多人聚合歡飲稱局。一說:局,曲也,近局指近鄰。 樸、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致融為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著詩人參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詩人脫離塵俗回歸自然的閑適喜悅的心情。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酒至暢懷,物我皆已忘,日月身邊流。真個是“何陋之有”?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都包容到他渾厚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余天,傳來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守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于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退隱之后,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
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并記》、《讀山海經十三首》、《詠荊軻》、《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等篇。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特別是他晚年寫出的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的思想較為復雜,但主要的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濟世之志,幾次出仕,正是儒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的思想的體現。退隱后,儒家的安貧樂道、君子固窮的思想又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繼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現實、否定現實的一面,但其中老莊的消極避世、清靜無為、順適自然的思想,又給予他以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