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1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一、考點解讀:
理解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理解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運用價值規律分析相關的經濟現象;理解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
二、考點講解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總思路:a.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
①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格是受價值規律支配的。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 ③貨幣的價值量(成反比)。
④紙幣的發行量。 ⑤國家的宏觀政策(價格政策等宏觀調控)。
⑥其它:氣候、時間、地域、生產、宗教信仰、習俗、季節、購買心理、流通環節的多少等。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b.不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
①商品的使用價值(優質產品之所以優價是因為其價值大);
②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當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有實力定較低的價格) (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只有商品價值對價格起決定作用,在通常情況下,價格的變動主要受供求的影響。)
1、供求影響價格
(1)供求是影響價格的直接因素,氣候等是影響價格的間接因素。間接因素通過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給、需求對價格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量多,則商品價格低;反之亦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多,則商品價格高;反之亦然。
(3)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賣者起主導作用。
買方市場:供過于求,“貨多不值錢”,買者起主導作用。
2.價值決定價格
(1)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場里的商品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的價值量不同,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成正比。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反之,則越低。
①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
②價值總量:是指某一部門或某一商品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價值量總和。
公式表示:價值總量=商品數量×單位商品價值量
(2)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a正確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現有” :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在的。
“正常”:是指生產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條件。 “平均”:是指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平均勞動時間。
b同種商品(同規格、同質量),其價值量是相等的。
c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3)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意義(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個別商品生產者的意義)
①率先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其個別勞動生產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其生產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②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則意味著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則該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商品的價格降低。(講解:這就是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價格很高而經過一段時間價格回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