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農業生產活動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及其形成原因;了解農業的投入和產出的各個因子及現代農業提高產出的手段,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熟悉農業的各種分類方法,能從不同的側面對農業地域類型進行分類。
教學重點
(1)農業的生產特點。
(2)農業的分類。
教學難點
(1)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2)如何運用原理,設計最佳的農業投入和產出比。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啟發式講述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我國有12億人口,有4億人口在城市,8億人口在農村,可見我國農業興衰對我國國家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大部分是農民的子女,我們父母都從事著農業活動,那么什么是農業活動呢?下面來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板書]一、農業生產活動的概念
[歸納]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提問]與其它物質生產部門相比,農業生產有何特點?
[板書]二、農業生產特點
[舉例]引導學生根據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已學知識分析:我國東部地區農業主要發展耕作業,西部主要發展畜牧業,與美國農業區域類型大體相同,為什么?美國農業又分為若干專業帶,而我國卻沒有,為什么?
[學生討論]
[歸納]美國東、西部與我國東、西部的自然條件有相似之處,所以農業區域類型大體相同;但美國與我國的農業經濟技術條件、國家政策等卻有很大差異,所以區域類型又存在不同。綜上所述,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板書]1.地域性
[提問]學校周圍有一農田,種植玉米,玉米是否隨時可收獲?為什么?又假設我們是沿海漁民,是否可以隨時出海捕到大量的帶魚?為什么?
[學生討論]
[歸納]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均受自然因素影響,而自然因素隨季節變化并有周期性,俗語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和“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因此,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
[板書]2.季節性和周期性
[承轉]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人們必須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進行生產活動,同時還要考慮農業的投入和產出比是否合理。
[板書]三、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舉例提問]假設在我校試驗田中種植小麥或在牧場上放牧牛羊,你認為小麥和牛羊的生長與哪些因素有關?即小麥或牛羊的生長需有哪些投入?
[學生討論]
[讀圖歸納]讀教材圖5.2,
[歸納]
1.農業的產出:各種農產品
可供食用的有:糧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
可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料:棉花、橡膠、皮、毛、麻、木材等
2.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熱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
生產資料:動植物(或種子)、農具、化肥、農藥等
科技:如培育良種、改進灌溉技術、改革耕作方式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生產資料的投入比重在加大,如農業機械替代手工農具,化肥、農藥的投入,可促進產出。在現代農業中,加大科技投入成為提高農業產出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農業的新增產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轉化來的;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比值也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