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3.問題探討:判讀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關于第⑥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的中國種植熟制北界的變化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氣溫的升高,同一種種植熟制的北界總體來講發生了北移,因為隨著熱量的增加,農作物的生長期延長了。所以隨著氣候變暖,我國冬小麥的種植區域將會向北方移動。
24.中國種植熟制北界的變化對于農業生產,我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氣候變暖有利于提高部分地區農作物的產量和擴大某些農作物的種植范圍,這是有利的方面;但全球氣候變暖又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加劇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隨著冬季溫度的升高,又會使得農作物病蟲害增加,從而危害了農業生產。
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帶、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生態系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以及人體健康等方面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利有弊,總體來講,弊大于利。
25.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知識聯系表格過渡 1.5′當自然界發生異常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危害,就形成了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我們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會影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范圍和危害程度。如果不考慮人類活動的話,自然災害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或自然過程,只有對人類生命、財產、社會穩定以及自然資源構成了危害,才稱之為災害。
26.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幾幅自然災害景觀圖,自然災害依次是:旱災、雪災、洪澇災害、風暴潮、地震、泥石流、蟲災
27—33 自然災害景觀圖自然災害的類型是多種多樣,接下來我們以洪澇災害為例,分析發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4.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以洪澇災害
為例 我國東部季風區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 3.5′ 我們來看下面的兩幅圖片,從我國洪澇災害分布圖上可以發現,我國東部季風區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是洪澇災害的多發區域。結合我國東部雨帶分布大致范圍圖,聯系我們以前所學的有關洪澇災害方面的典型案例,我們來談談我國東部季風區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對于洪澇災害的成因,我們應從自然和人為兩大層面來認識。從自然原因方面來看,我們主要考慮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狀況。一般來說,洪澇災害的發生,受氣候因素的影響較大。從我國東部雨帶分布大致范圍圖上可以看出,5月份左右雨帶主要位于華南地區,6、7月份左右雨帶北移到江淮地區,7、8月份左右雨帶北移到華北和東北地區;另外,在8、9月份左右,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常受臺風的影響,形成暴雨天氣。從氣候上來看,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季節大,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時有發生;另外夏季風的強弱也導致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從地形上來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從水文上來看,雨季時河流進入汛期,流量大,但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慢。 從人為原因方面來看,流域內植被遭到破壞,匯水速度加快;圍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另外我國東部季風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受災的損失大。我們應該認識到,同一種自然災害,即使災害強度相同,如果受災區域內人口越稠密、經濟越發達,那么受災的損失往往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