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火山(精選8篇)
地震和火山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關地震監測、預報和抗御地震災害的常識;了解我國火山的分布。
2.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對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態度和能力。
教學重點 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并在此基礎上能正確對待地震災害。
教學方法 談話法。
教具 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圖)、中國地形掛圖。
課時 1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1.從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圖看
2.從歷史上的地震記錄看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提問] 我國地形的特點有哪些?你能用板塊構造的道理說明這些特點的成因嗎?(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歸納] 正像同學們所說,我國地形的特點與板塊之間的運動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疆域地處亞歐板塊的東南部,其南臨印度洋板塊,其東有太平洋板塊。從東、南兩側受到擠壓,因而使我國疆域內的板塊斷裂破碎,就形成我國地形復雜的特點。特別是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強烈擠壓,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國大部分領土正在這高原的東側,才形成了西高東低階梯分布的地勢。同時,在與東側太平洋板塊的相互作用下,使我國地形更復雜。而且還影響著我國的地震區與火山的分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我國的知識。
學習新教材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板書]
[提問] 為什么說我國是多震的國家?你能從板塊運動和世界地震、火山帶的分布圖上說明“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嗎?(展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震、火山帶分布圖”,讓學生在明確我國的大致范圍后回答問題)
[教師歸納] 正是由于我國處在幾大板塊相互擠壓的集中地區,地殼很不穩定,特別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地震帶)都經過我國境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讀課本23頁“多地震的國家”一節課文。
[過渡] 可見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但是,我國地震常發地區主要在哪里呢?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并且說出我國主要地震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
[教師歸納] 教師按照課本24頁的課文,將學生回答的地區,歸納成為四個主要地區。
[過渡]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4頁最后一段課文及25頁“讀一讀”的材料,并且觀察“地震后的唐山”、“重建后的唐山”兩幅圖。使學生認識到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認識它,盡力減輕它帶給人們的災害。
三、地震的抗御[板書]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板書]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25頁的“選講課文”及課本26頁的“讀一讀”。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板書]
[討論] 當我們了解了有關地震的知識后,為了減輕地震的災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教師小結] 地震雖然至今仍然是我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但是只要我們按照科學道理去做,還是可以減輕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例如,在震區加固建筑物,使它能抗拒可能發生的最大的地震;在地震期間,疏散居民到開闊安全的地方;普及地震常識,使人們遇到地震時能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或減輕傷亡。當然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我們人類完全控制它,這又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就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徹底控制地震災害,造福人類。
[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地震的知識,大家知道,地震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那么還有一種地球內部力量使地形突然變化的現象是什么呢?(火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火山的分布。
四、火山的分布[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找出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大同、騰沖、新疆南部、中國臺灣、海南島等地的火山分布地。
[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課本26頁最后一段課文。
[展示圖片] 讓學生觀察我國著名火山的景觀圖片(或投影片)。
復習鞏固
1.按照課本的“目錄”,回憶第二章“中國的地形”的知識內容。
2.使用課文復習未記住的知識內容,準備上好下一節的復習課。
地震和火山 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關地震監測、預報和抗御地震災害的常識;了解我國火山的分布。
2.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對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態度和能力。
教學重點 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并在此基礎上能正確對待地震災害。
教學方法 談話法。
教具 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圖)、中國地形掛圖。
課時 1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1.從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圖看
2.從歷史上的地震記錄看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 我國地形的特點有哪些?你能用板塊構造的道理說明這些特點的成因嗎?(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歸納] 正像同學們所說,我國地形的特點與板塊之間的運動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疆域地處亞歐板塊的東南部,其南臨印度洋板塊,其東有太平洋板塊。從東、南兩側受到擠壓,因而使我國疆域內的板塊斷裂破碎,就形成我國地形復雜的特點。特別是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強烈擠壓,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國大部分領土正在這高原的東側,才形成了西高東低階梯分布的地勢。同時,在與東側太平洋板塊的相互作用下,使我國地形更復雜。而且還影響著我國的地震區與火山的分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我國地震和火山的知識。
學習新教材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板書]
[提問] 為什么說我國是多震的國家?你能從板塊運動和世界地震、火山帶的分布圖上說明“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嗎?(展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震、火山帶分布圖”,讓學生在明確我國的大致范圍后回答問題)
[教師歸納] 正是由于我國處在幾大板塊相互擠壓的集中地區,地殼很不穩定,特別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地震帶)都經過我國境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讀課本23頁“多地震的國家”一節課文。
[過渡] 可見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但是,我國地震常發地區主要在哪里呢?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并且說出我國主要地震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
[教師歸納] 教師按照課本24頁的課文,將學生回答的地區,歸納成為四個主要地區。
[過渡]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4頁最后一段課文及25頁“讀一讀”的材料,并且觀察“地震后的唐山”、“重建后的唐山”兩幅圖。使學生認識到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認識它,盡力減輕它帶給人們的災害。
三、地震的抗御[板書]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板書]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25頁的“選講課文”及課本26頁的“讀一讀”。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板書]
[討論] 當我們了解了有關地震的知識后,為了減輕地震的災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教師小結] 地震雖然至今仍然是我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但是只要我們按照科學道理去做,還是可以減輕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例如,在震區加固建筑物,使它能抗拒可能發生的最大的地震;在地震期間,疏散居民到開闊安全的地方;普及地震常識,使人們遇到地震時能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或減輕傷亡。當然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我們人類完全控制它,這又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就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徹底控制地震災害,造福人類。
[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地震的知識,大家知道,地震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那么還有一種地球內部力量使地形突然變化的現象是什么呢?(火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火山的分布。
四、火山的分布[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找出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大同、騰沖、新疆南部、中國臺灣、海南島等地的火山分布地。
[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課本26頁最后一段課文。
[展示圖片] 讓學生觀察我國著名火山的景觀圖片(或投影片)。
復習鞏固
1.按照課本的“目錄”,回憶第二章“中國的地形”的知識內容。
2.使用課文復習未記住的知識內容,準備上好下一節的復習課。
地震和火山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火山在我國危險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主要地震帶”的教學。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地震監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
(引課)在第二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板書)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學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總結)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生地震次數很多。
(講述)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
(學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演示課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總結)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課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演示課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講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學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講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學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總結、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1 、2 、3 、4
三、地震的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
地震和火山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火山在我國危險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主要地震帶”的教學。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地震監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
(引課)在第二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板書)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學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總結)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生地震次數很多。
(講述)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
(學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演示課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總結)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課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演示課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講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學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講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學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總結、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1 、2 、3 、4
三、地震的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
地震和火山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火山在我國危險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主要地震帶”的教學。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地震監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
(引課)在第二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板書)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學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總結)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生地震次數很多。
(講述)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
(學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演示課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總結)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課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演示課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講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學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講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學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總結、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1 、2 、3 、4
三、地震的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
地震和火山 篇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關地震監測、預報和抗御地震災害的常識;了解我國火山的分布。
2.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對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的態度和能力。
教學重點 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我國主要地震區的分布,并在此基礎上能正確對待地震災害。
教學方法 談話法。
教具 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圖)、中國地形掛圖。
課時 1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1.從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圖看
2.從歷史上的地震記錄看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提問] 我國地形的特點有哪些?你能用板塊構造的道理說明這些特點的成因嗎?(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歸納] 正像同學們所說,我國地形的特點與板塊之間的運動有密切的關系。我國疆域地處亞歐板塊的東南部,其南臨印度洋板塊,其東有太平洋板塊。從東、南兩側受到擠壓,因而使我國疆域內的板塊斷裂破碎,就形成我國地形復雜的特點。特別是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強烈擠壓,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國大部分領土正在這高原的東側,才形成了西高東低階梯分布的地勢。同時,在與東側太平洋板塊的相互作用下,使我國地形更復雜。而且還影響著我國的地震區與火山的分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我國的知識。
學習新教材
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板書]
[提問] 為什么說我國是多震的國家?你能從板塊運動和世界地震、火山帶的分布圖上說明“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嗎?(展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震、火山帶分布圖”,讓學生在明確我國的大致范圍后回答問題)
[教師歸納] 正是由于我國處在幾大板塊相互擠壓的集中地區,地殼很不穩定,特別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地震帶)都經過我國境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讀課本23頁“多地震的國家”一節課文。
[過渡] 可見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但是,我國地震常發地區主要在哪里呢?
二、我國主要地震區[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并且說出我國主要地震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
[教師歸納] 教師按照課本24頁的課文,將學生回答的地區,歸納成為四個主要地區。
[過渡]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4頁最后一段課文及25頁“讀一讀”的材料,并且觀察“地震后的唐山”、“重建后的唐山”兩幅圖。使學生認識到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認識它,盡力減輕它帶給人們的災害。
三、地震的抗御[板書]
1.地震的監測和預測[板書]
[閱讀課文]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25頁的“選講課文”及課本26頁的“讀一讀”。
2.減輕地震災害的辦法[板書]
[討論] 當我們了解了有關地震的知識后,為了減輕地震的災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教師小結] 地震雖然至今仍然是我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但是只要我們按照科學道理去做,還是可以減輕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例如,在震區加固建筑物,使它能抗拒可能發生的最大的地震;在地震期間,疏散居民到開闊安全的地方;普及地震常識,使人們遇到地震時能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或減輕傷亡。當然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我們人類完全控制它,這又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就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徹底控制地震災害,造福人類。
[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地震的知識,大家知道,地震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那么還有一種地球內部力量使地形突然變化的現象是什么呢?(火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火山的分布。
四、火山的分布[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識讀“我國主要地震區和火山分布圖”,找出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大同、騰沖、新疆南部、中國臺灣、海南島等地的火山分布地。
[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課本26頁最后一段課文。
[展示圖片] 讓學生觀察我國著名火山的景觀圖片(或投影片)。
復習鞏固
1.按照課本的“目錄”,回憶第二章“中國的地形”的知識內容。
2.使用課文復習未記住的知識內容,準備上好下一節的復習課。
地震和火山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火山在我國危險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主要地震帶”的教學。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地震監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
(引課)在第二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板書)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學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總結)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生地震次數很多。
(講述)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
(學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演示課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總結)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課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演示課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講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學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講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學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總結、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1 、2 、3 、4
三、地震的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
地震和火山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火山在我國危險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主要地震帶”的教學。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地震監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
(引課)在第二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板書)第四節 地震和火山
一、 多地震的國家
(學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總結)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生地震次數很多。
(講述)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
(學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演示課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總結)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課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演示課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講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學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講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學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總結、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地震和火山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1 、2 、3 、4
三、地震的監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